,类似于华夏的“兵农合一制”,被征集的拿起武器上战场的老百姓就是“足轻”。织田信长等倭国诸侯大名的军队便是由少部分的武士和大部分的足轻组成的。
足轻是倭军里最基层的步兵,平时从事劳役,战时成为军人,也可被视为最低等的武士,但在实质上跟武士还是两码事。
由于倭国此时刚结束战乱时代,倭军的这些半是农民半是军人的足轻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屡屡参战,所以战斗技能还是比较过硬的,实战经验也比较丰富,不可认为他们只是“一帮刚拿起武器上战场的农民”,都是农民出身,他们的战斗力可要比华夏农民起义军强得多,比明国内地的卫所兵也强得多。
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后,倭军的结构组成跟战国时期差别不大:少部分的武士和大部分的足轻。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武士是职业军人,战斗力很强,足轻是半职业军人,但战斗力不弱;
如果看到倭军的骑兵,对方基本上是武士,因为武士的战斗力、战斗技能比足轻强得多,骑兵的技术含量又大大地超过步兵,所以倭军的骑兵基本上是武士;
如果看到倭军的步兵,对方基本上是足轻;
倭军步兵部队里也有不少武士,他们担任着中基层军官;
一些中下等的武士有时候会被单独编成精锐的突击队,类似于后世的特种兵。
暗影中,刘企、唐仁槟、简熙佳等人静静地观察着敌情,他们看得真切,通过装备判断,这些倭兵绝大部分是足轻,武士只有几个。倭军的武士们个个都披甲,足轻们披甲率也很高,因为倭军的盔甲跟他们的武器一样,制造了一百多年,数量十分充裕,丰臣秀吉为这场大战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十五万是一线部队,十五万是预备队,盔甲武器肯定会集中供应给一线部队,使得踏上高丽半岛的倭军一线部队哪怕是足轻也个个披甲。
倭军足轻们的头盔呈尖顶圆锥形,外观很像越南人戴的斗笠,材质是铁,铠甲也是铁制,表面刷漆,造型类似于后世的马甲背心,下摆缀有几大块围成一圈的裙状护甲,上臂、前臂、小腿处都另有一圈裹甲片,不过,这身铠甲并不厚重,比较轻-薄,总重量只有四公斤左右,防护力不算太强,只可在稍远距离上承受住箭矢的打击,扛不住枪弹。
足轻们身上的装备除了武器和盔甲,有的足轻背上还会固定着“指物”即那种充满倭国风格和特色的长方形单面旗,旗面上多绘制着家纹或姓名等,旗帜的底色和上面图案文字的颜色各不相同,主要用于作战时指引己方队伍或其它行动的标志。
比起足轻们的盔甲,武士们的盔甲高级得多,工艺更复杂、成本更昂贵、防护力也更强,样式更是繁多庞杂、五花八门并且色彩炫丽、五颜六色,近乎花里胡哨,穿戴起来风骚无比。足轻们的盔甲大多是统一制式的,武士们的盔甲则是“个性十足”,等级越高的武士,盔甲花样越多,上面绘有彩漆、独特的家徽等图案,高等武士比如那些将军的头盔上还会装饰有鹿角、牛角、铁屏等看起来威风拉风但华而不实的饰物,基本上不带重样的,辨识度相当高。
除了铠甲和头盔,很多武士还会给自己打造一副鬼怪一样造型狰狞的面具。
倭国武士们此时穿的铠甲被称为“大铠”,对箭矢有着良好的防护力,但不太适合参加白刃战,更加抵挡不住火枪,这是因为倭国武士们刚参加完倭国内战,还没有跟明军交过手,没有尝到明军火器的厉害,历史上在明倭高丽战争中后期,倭国武士们的铠甲根据战场实际需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逐渐演化出新式的“具足”,具足铠甲更轻便、重量分布更合理,便于参加白刃战,胸腹部甲片仿欧式板甲使用整块金属锻造,有效地提升了对火器的防护力。
刘企、唐仁槟、简熙佳等人看着看着,嘴角都流露出一丝冷笑,因为他们看到这些倭兵正处于高度的麻痹大意中,居然都把铠甲脱掉了,火枪、长矛、弓箭等武器也是松松垮垮地堆放在一边,每人身边的武器大多是一把短刀,其中的四个武士的腰间挎着武士刀。武士刀制造工艺精良,造价颇高,足轻是没有的,只有武士才有,并且很多低等的武士都没资格有。
在刘企、唐仁槟、简熙佳等人的眼里,这些倭兵就像某种长得像人的野兽,普遍很矮小,平均身高一米五左右,一米六就算高个了,虽然矮小,但很粗壮,个个满面红光、满脸横肉、三角眼、蒜头鼻、罗圈腿、模样粗丑、表情狞恶,他们围坐在火堆边,大快朵颐地大口吃肉,火堆上或烹煮着肉食,或烧烤着肉块,这些肉自然是他们从高丽老百姓家里抢来的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