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22节 运筹帷幄的万历帝

第322节 运筹帷幄的万历帝

对万历帝来说,在这个万历二十年,当了十九年枯燥无聊的太平天子的他终于迎来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高丽腥风血雨,宁夏刀光剑影,大明帝国的首都燕京已经吵翻了天。

原先历史上,明政府在高丽战争爆发后起初的反应并不迅速,一是这年头的交通、通讯都很落后,二是明政府对此没有心理准备,朝野上下都把心思放在西北,忽略了东北的高丽,所以在战争爆发后差不多一个月才确信并在接下来又扯了很长时间的皮,但眼下,因为夏华对万历帝“泄露了天机”,所以万历帝密令锦衣卫提前加大在高丽甚至倭国本土的情报搜集工作,派出了很多特务和间谍,又强化了专线的交通、通讯系统,使得战争爆发后没过几天明政府上下就确信了这件大事。

消息传来,朝廷上炸开了锅。

国家要打仗,管事的自然是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王一鹗已在去年积劳成疾去世,然后由张国彦过渡了一下,最后由石星接任。这位石尚书也算是一位名臣,他在这件大事上态度谨慎,并没有一开始就主战,因为高丽战争消息传来后,有流言说高丽跟倭国其实是一伙的,两国本想狼狈为奸一起对付大明,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国狗咬狗了,大明接下来对高丽不该雪中送炭,而应该落井下石。倭国是野心狼,高丽是白眼狼,反正都不是啥好鸟。对此,石尚书不得不谨小慎微,他一方面下令加强鸭绿江和华夏沿海地区的防备,一方面全力搜集情报进行分析。在确定高丽是个无辜的倒霉鬼、倭酋丰臣秀吉的目标除了高丽外还有大明后,石尚书立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地主战,主战“抗倭援高”。

朝中赞成石尚书看法和主战的人不少,但反对的人更多,为首者正是申首辅。——原先历史上,申时行在万历十九年就辞职被罢官了,主要还是因为在立储大事上既触怒了万历帝又得罪了文官集团被文官集团视为“首鼠两端”,眼见自己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境地,他只得递交辞呈,眼下则没有,因为万历帝知道自己“阳寿很长”,可以在立储大事上跟文官集团慢慢耗,所以选择对文官集团虚与委蛇、不跟文官集团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

申首辅的反对理由很充分:国家本就财政吃紧,好不容易因为对外通商贸易初步赚到了一些钱,结果爆发宁夏之役,不知道要搭进去多少银子,宁夏之役还没结束,什么时候结束是个未知数,在这同时又跟倭国打仗?国家撑得住吗?耗得起吗?大明岂能为了高丽而动摇自己的国本?

申首辅的意思是:高丽,救还是要救的,但像石尚书说的“出动精兵大军进入高丽作战”是不可取的,耗费太大,可能会把大明自己给拖垮掉,对高丽,大明顶多在其背后资助一些钱粮物资、兵器军械就行了,也算仁至义尽了,再者,高丽人声称“倭酋丰臣秀吉野心勃勃,打算在吞并高丽后还要吞并大明”可能只是高丽人为诱导大明出兵救高丽而故意危言耸听和夸大其词的话,不可信。高丽是高丽人自己的国家,保卫高丽是高丽人的事,大明何必为其火中取栗?大明的钱粮兵马为何要用于保卫别国?

朝中大半高层都赞成申首辅的看法和结论,态度最激烈的是兵科给事中许弘纲,他认为:把敌人阻挡在国门外就可以了,没必要出国打,倭军在攻占高丽全境后如果真觊觎大明国土、进犯辽东,辽**军在辽东抵御倭寇,天时不太好说,但地利和人和肯定都在辽**军这边,毕竟是在本土作战,辽**军在自家国土上以逸待劳打倭寇自然比跑到境外别国打倭寇省事得多、胜算也大得多。

许弘纲还狠狠地批评了高丽人,骂他们简直是一帮废物,战争才爆发一个月,国土居然就已经沦陷得差不多了,白送都没这么快,高丽王李昖更是丢人现眼到家了,被倭军在屁股后面追着跑,先从汉城跑到开城,再从开城跑到平壤,现在又从平壤跑到了鸭绿江边的义州,由此可见,高丽人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扶不起的阿斗,救他们纯属白费劲,不如不救,让他们早死早超生。

以后世的角度看,申首辅、许弘纲等人的看法明显缺乏远见,但以此时的角度看,他们说的并非没道理,倭国打的是高丽,又没有进犯大明本土,大明出哪门子的兵?退一万步说,大明耗费钱粮兵马无数,帮高丽人赶走了倭军、光复了高丽,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利益?不仅如此,大明现在就打着仗呢,内还没安好,就想攘外?倭国打高丽就打吧,大明在背后援助高丽一些钱粮物资、兵器军械就行了,倭国如果打完高丽后进犯大明本土,大明再打也不迟。

两帮人吵来吵去,石尚书据理力争,最后也只得到一个“先结束宁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