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39节 辽东兵备道

第339节 辽东兵备道

杨文升任副将,秦良玉被加封为龙虎将军,至于夏华本人,当然也升官了,先前他是正六品的延长县知县兼摄宁夏兵备佥事,随着万历帝圣旨一下,他被升为正五品的辽东兵备佥事没有“摄”的前缀也就是辽东兵备道。——辽东地区有五个兵备道,以辽东兵备道为首。

兵备道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缉捕盗贼、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重要性很高,实权不轻。万历帝把夏华从代理宁夏兵备道升任和调为正式辽东兵备道,其用意是无需多言的。

今年是万历二十年,夏华二十岁,担任正五品的辽东兵备道,万历帝对夏华不算亏待。

除了自身升官外,夏华在这场宁夏之役中捞到的政-治方面的好处是十分丰厚的,比如,魏总督、叶巡抚、朱巡抚、梅御史等大-佬都跟他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甚至成为忘年交——梅御史虽然在历史上弹劾魏总督导致后者被撤职查办,但他这么做只是出于国事公心,绝非那种存心使坏的人,事后,意识到自己错怪魏总督的他曾上奏万历帝承认自己有些矫枉过正,多次为魏总督辩解和求情——麻贵、萧如薰等名将也因此战而与夏华“交情匪浅、关系不凡”,特别是萧如薰,此战让他一战成名,不但从参将跃升为总兵,还被封了伯爵,对此,萧如薰非常清楚,他的风光无限是完全离不开夏华的。萧如薰的名利双收正是夏华送给萧家的厚礼。

宁夏之役的战功就是问鼎军队权力中心的敲门砖,明朝的惯例是非社稷之功不得封爵,历史上自李成梁后直到明末都没有武将被封爵。萧如薰获得爵位相当于夏华的一项“政-治长期投资”,因为夏华有必要在五军都督府里有个长久的合作伙伴,萧家正合适,可让夏华在京师勋贵集团内部打下一颗“钉子”。

夏华麾下的新安军可分为三支: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卢家军和马家军都是土司私兵部队,杨家军虽是正儿八经的官军,但却是戚家军的余脉,天生带着浓厚的戚家军烙印,而“戚家军”这三个字又天然地与张居正有着解不开的关系,别忘了,张居正到现在都没有被平-反,所以,包括杨家军在内,戚家军的各支余脉部队的现状已经是万历帝“手下留情”了,杨文能当上副将是很幸运的,想封爵?那就别想了。综上所述,夏华善待和重用戚家军余脉并不完全是好事,至少不利于他麾下的武将们合情合理地晋升、跻身京师武官勋贵阶层。

跟“政-治出身不好”的杨文相比,萧如薰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是正牌的九边将门出身,与京师勋贵们天然有着共同语言,而对萧家来说,“前程不可限量”的夏华则是他们在文官体系里的大靠山,强如李成梁都要花大力气结交内阁诸臣,萧家以后想在京城官场上站稳脚跟,夏华正是最好的长久合作伙伴,双方因此而一拍即合,萧如薰也跟夏华意气相投。

继辽东李家后,西北萧家也成了夏华的“军政盟友”。

魏总督统制三边,萧如薰是新任宁夏总兵,加上叶、朱二巡抚,可想而知,夏华虽然没有直接控制西北,但他对西北无疑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万历帝和明政府在这场宁夏之役中没捞到任何经济方面的好处,没办法,西北太穷了,除了军费开支,战后重建又要砸进去很多钱,明朝在陕甘宁的上百年经营基本上都是净支出,从未指望过赚钱,同时,西北既是华夏挺向中亚的前哨,又是中原内地的屏障,更是华夏的形胜之地,万万不能丢,一旦丢了,华夏内地从此永无宁日,所以,西北虽然穷,还很烧钱,却必须一直烧下去。

夏华也考虑过想办法改变西北的贫穷和落后、扭亏为盈,靠屯田的话,就算引入玉米、番薯、土豆,三五年内也别想着产生“彻底改变现状”的结果,气候一天比一天恶劣,种田越来越难,西北军民能实现糊口就很不错了;靠抢?抢谁?蒙古人?夏华是不会干这种事的,一来,汉蒙一家,二来,蒙古人比汉人更穷,蒙古的贵族们多多少少有钱,底层则穷得抠脚,根本没油水,游牧民族又没有固定居所,不是人人都有霍去病的运气每次出征都能以战养战。

这是很正常的事,西北跟辽东一样,难以为国家创造财富,反而需要国家不停地砸钱进去,古往今来,不是每场胜仗都能大赚一笔的,尤其是在内亚打仗,血本无归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妨参考汉匈之战,汉朝砸了多少钱进去?须知,经营国家光算经济账是万万不行的,还要考虑到战略、政-治等方面的利益。

夏华在宁夏之役中获得的最大的一笔财富,是那些愿意投顺归化的蒙古人,总数将近四万,一半来自庄秃赖的鄂尔多斯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