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来自被打垮的多罗土蛮部、土默特部等十多个套蒙其他部落。在发给万历帝的奏折中,夏华请求万历帝批准他把这些蒙古人安顿在延长县,接纳他们成为大明朝的子民,一可改善西北边防局势,对套蒙势力进行釜底抽薪,二可将其纳为己用,组建大明军蒙古人骑兵部队“为大明朝征战”。
看在夏华立下大功和他从来没有让人失望的份上,万历帝没有否决夏华的请求,但他有言在先,他可以批准夏华的请求,不过,夏华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万万不能养虎为患,出什么事全由他负责,第二,所有开销全由夏华自己掏腰包,他和朝廷是不会掏一个子儿的。
夏华对此满口答应,他有足够的把握不会养虎为患,至于钱…他就没指望万历帝或朝廷来出。话说夏华自踏入官场后,他在为国为民做事时,万历帝和明政府什么时候掏过钱给他?
“夫君,”延长县的一处黄土高坡上,朱尧姬打量着蜿蜒长龙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地进入延长县的套蒙移民,神色间掩抑不住一丝忧色,“接纳了这么多,会不会…出什么事啊?”
夏华看着朱尧姬:“夫人,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他叹口气,“此次宁夏之役,梅大人在呈给朝廷的奏折里将此役的根源分析得十分透彻,自隆庆议和后,朝廷开始逐步削减边镇军费以节省开支,并且边镇的主要财力都用于贡市,导致广大边军官兵获得的粮饷一减再减,生活日益困苦,加上战事频率下降,官兵们缺乏立功机会,升迁无望,又过得苦又没有盼头,自然人心思变。长城这边的汉人过得苦,长城那边的蒙古人其实过得更苦,冬天里冰天雪地,不知道多少蒙古人凄惨无比地冻饿死在了草原荒野上,没办法,只得南下打劫。不管是汉家老百姓还是蒙古老百姓,其实啊,他们的要求都一样,都很低,只是想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仅此而已,打仗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如果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太平,谁喜欢干这事?我们接纳和善待这些蒙古百姓,让他们成为大明的子民、过上比以前好的生活,他们怎么会不安分守己?怎么会想要亲手破坏他们好不容易过上的好日子?怎么会不把自己当成大明子民继而拥护、认可、保卫大明?你、很多老百姓,看他们就像恶狼,心里充满了害怕甚至恐惧,实际上呢,他们也都是苦命人。”
朱尧姬虽然不是很理解夏华的这个超越时代的观点,毕竟这年头的“华夷有别”思想还是非常浓厚的,但她仍然消释了心头的疑虑:“嗯,夫君你说的对。”她对夏华充满了信心,在她心里,她的夫君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夏华接纳这些套蒙移民确实是阻力重重,延长县百姓大多对此感到慌张、忧虑、排斥,觉得夏华这是“引狼入室”,毕竟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陕西三边民众和套蒙可以说已经积下血海深仇,这种尖锐的民族-矛盾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抚平的。说起来,这还是朱棣当年埋下的隐患。明朝众皇帝里,打蒙古人打得最凶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朱棣也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但他就知道打打杀杀,不注重对边塞进行扎根经营、文明同化,特别是他在迁都燕京后为加强燕京周围的防卫,竟把塞外漠南的军队全部迁到关内,把西部的卫所集体向东收缩,导致河套地区的东胜卫、开平卫守备空虚,最终荒废放弃,让蒙古人趁机南下又占领了河套。要是东胜卫、开平卫还在,瓦剌都进不了漠南,直接被堵在漠北。在这件大事上,明朝大不如汉唐,汉唐就把边塞经营的很好,并且汉唐后期就算国力衰败也没有主动放弃河套,明朝倒好,短短百年就主动放弃了,搞得陕西三边成了全靠内地输血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