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44节 复杂的李家

第344节 复杂的李家

道。

过来拜访夏华的李建业也高兴无比:“公玉兄,咱们接下来要在高丽并肩作战了,对此,我是渴盼已久啊!”

夏华笑道:“我也是,我也是,令尊、令兄他们已经回辽东了吧?”

李建业点头:“早就去了,抓紧时间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麻贵将军、杨文将军他们的部队到了后一起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高丽作战。家父说了,首战要么不打,要么就要打得痛快淋漓!赢得干脆利索!起码要吃掉倭寇一个军团!”

夏华爽然笑道:“好!要的就是这股豪气!”

李建业又道:“我滞留京城,表面上是服侍爷爷以尽孝道,其实就专等公玉兄你回来呢!”

夏华顿时心头了然。

李建业的爷爷就是其父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

此时的辽东-明军以李家集团为核心,李家正是辽东-明军第一军事家族。李家的开创者便是李成梁,李家现在的辉煌是李成梁和他的九个儿子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并非世袭继承来的,因为李成梁虽然出身于辽东铁岭卫一个军官家庭,但家道早就中落了,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投身辽东边军后,他作战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因功逐渐升为辽东边军一把-手,坐镇辽东三十余年之久,这期间,他统领以李家私兵家丁为主力的辽东铁骑屡屡大破境外各族胡虏并建立著名的宽甸六堡、聚民六万四千多户、开疆拓土近千里,使得清人在编修《明史》时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李成梁)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在明朝武功日益松弛没落的后期,东北的李成梁和东南的戚继光可谓“大明帝国双雄”。

然而,李成梁跟戚继光是不同的人,戚继光是个纯粹的爱国军人,他率领戚家军南征北战都只是为了国家,没有任何私心,李成梁却是一个有私心甚至是野心的人,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日益增长,他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我行我素,他在个人生活上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边防军事上有谎报战功、养寇自重、杀良冒功的劣迹。

从李成梁到李如松再到李建业,经过李家三代经营,辽东李家在实质上已经成了一个对朝廷“听调不听宣”的军阀,拥兵自重、威福自用。在辽东,李家跟西南杨应龙没有区别,都是地头蛇、土皇帝。

话说朱元璋当年建立明朝后创造了卫所制,就是给军人们分发田地,平时当农民种田,战时转为军人上战场,这套制度起初挺有成效,但时间长了就变了,久而久之,这些种田的军人就真的成了农民,只会种田不会打仗,军官们则普遍以权谋私,大肆侵吞军户们的田地,他们自己成了地主,把手下的士兵们变成了佃农,加上天下太平太久了,人口数量嗖嗖嗖地往上涨,土地却没怎么增长,人多地少又土地兼并严重,军户们不撂挑子才怪,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才怪。

李成梁在辽东搞的要高明得多,他统领以李家私兵家丁为主力的辽东铁骑到处打胡虏并在打仗过程中开疆拓土,攻下的本是大明新领土的地盘被他私人占有,再被他分发给他的家丁亲信们,得了这么大的实惠,他的家丁亲信们岂不对他死忠效命?打仗时又岂不玩命?况且,辽东的经济、商贸等也几乎被李家垄断,李家有足够的钱给家丁亲信们发“额外补贴”。

地盘是自己的,财源是自己的,军队是自己的,这不是军阀又是什么?

李成梁这种将军正是皇帝最忌惮、最头疼的那种:打仗很厉害,边疆离不开他,有他坐镇,境外胡虏被打得抱头鼠窜,边境太平安宁,但在这同时,他又会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把边疆变成他的私人小王国,最终成为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军阀。

于是,在去年底,万历帝趁着有御史言官弹劾李成梁的机会,罢免了他在辽东的职务,让他以宁远伯的身份回京朝见,实际上就是让他“提前退休”了,不过,万历帝没动李家的其他人,还继续重用,比如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被委任为这次明倭高丽战争的“备倭总兵官”,原因不难推测:第一,李家确实人才济济,能打仗,国家离不开他们,眼下又正是用人之际,第二,真“全面”动李家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万历帝心里也很忌惮。

李建业这次来见夏华,带了一个人,那是一个年近三旬、模样粗犷、鹰睃狼顾、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彪悍骁勇气息的年轻男子,此人对李建业毕恭毕敬,在夏华看来,此人就像…李建业牵着的一头藏獒。就是这种感觉,李建业牵着一头藏獒来见夏华,虽然那头藏獒对他十分恭敬和温顺,李建业也表示“我家的狗绝不咬人”,但夏华还是感到一种天然的危险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