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44节 复杂的李家

第344节 复杂的李家

觐见完万历帝并跟万历帝商谈了很长时间后,夏华于次日又去拜会了兵部的石尚书和右侍郎宋应昌,这两位接下来都是他的顶头上司,特别是宋侍郎,已被万历帝加封为“备倭总经略”一职,也就是开赴高丽抗击倭军的明军的总指挥。简单地说,石尚书是国防-部长,不去前线,负责在后方运筹帷幄、总揽全局,宋侍郎是前线主帅,负责调兵遣将、统领战务,已被万历帝加封为“备倭总兵官”的李如松是前线主将,负责冲锋陷阵、征战杀伐。宋侍郎跟李如松一样,都是要去高丽的。

夏华和石尚书、宋侍郎谈得很顺利,因为这两位大人都是主战派成员,在“出兵抗倭援高”这件大事上是态度坚定的——不坚定的话早就被万历帝换人了——虽然夏华只是一个正五品的辽东兵备道,但石尚书和宋侍郎都没有轻视他,因为两人知道夏华背后站着万历帝,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华就代表着万历帝本人。

夏华告诉石尚书和宋侍郎:攘外需先安内,西北的哱拜已经被平定,但西南的杨应龙正在很不安分,对这种内患,铲除肯定是要铲除的,但不是眼下,朝廷眼下腾不出手,不过,一味地顺着他、惯着他也不行,必须跟他打一场,打痛他、打怕他,让他接下来几年内安分守己不敢再生事,如此,朝廷才能集中力量收拾倭奴。

石尚书和宋侍郎都表示赞成。

夏华又告诉石尚书和宋侍郎:此次大明王师出兵抗倭援高,第一任务并非帮助高丽人收复国土失地,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倭军的有生力量,不要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想方设法地对倭军实施大型的聚歼战,比起光复高丽半岛,让踏上高丽半岛的十几万甚至更多的倭兵有来无回更重要,反正高丽又不是大明自家国土,打得稀烂粉碎、遍地焦土也无需心疼。

对此,石尚书和宋侍郎有点疑惑,在他们看来,这么打的成本和风险无疑会更高一些,并非最佳,逻辑很简单:就比如平壤城,此时被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占据着,明军想要夺回平壤城,如果围三缺一,倭军撑不住了就会从明军故意放开的那面通道弃城逃跑,明军就能更轻松地拿下平壤城,如果明军一上来就把全城四面包围、断绝倭军逃跑道路,这不是逼着倭军据城死守拼到底吗?别处的倭军也会赶来增援,战事的规模、强度、烈度都会大大增加。

按照石尚书、宋侍郎等人的设想:倭军入侵高丽是由南向北一路平推的,明军在进入高丽后应由北向南一路平推,不断地跟倭军发生遭遇战、城市攻防战,不断地把倭军往南赶,一路把他们赶到他们的出发地即高丽海峡边的釜山、蔚山一带,最后把他们赶回海峡对岸的倭国本土,如此,这场高丽战争就赢了。

俗话说狗急跳墙,恶狗来袭,把它赶走的成本和风险肯定要小于把它逼到墙角里打死,恶狗眼见自己被逼上绝路、无处可逃,肯定会拼死抵抗,人如果被咬上一口,那就不划算了。

“这是皇上的意思,”夏华拉大旗作虎皮,“皇上认为,夺回高丽还不够,还要让倭奴为之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只有这样,我大明才能让倭奴永世畏服,再也不敢生出狼子野心。”

石尚书和宋侍郎只得满脸心悦诚服地道:“皇上圣明!”

这场明倭高丽战争只是“明倭全面战争”的一部分、前期战事,明军在全歼消灭高丽境内的倭军后还会全面反攻倭国本土,展开“明倭大决战”以彻底地征服倭国。目前,这个绝密战争计划只有万历帝和夏华知道,石尚书、宋侍郎等人即便是军方高层,也被蒙在鼓里。万历帝之所以不公布,一是避免打草惊蛇,万一被丰臣秀吉等倭国高层知道,那还得了:啥?明国准备在打完高丽战争后还要全面反攻我们的本土、彻底地征服我们?没办法,只能竭尽全力地跟明国拼了!二是避免朝堂上那帮老臣的反对,万历帝决定出兵抗倭援高已经被他们喷了很多口水了,要是他们知道万历帝在打完高丽后还要打倭国本土,朝堂上还不炸开锅?很多事,先搞得木已成舟了再说更有效果。

会谈中,夏华借助他的“超越历史的智慧”对石尚书和宋侍郎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比如倭军的主要打法和战术、倭军的弱点和短板、倭国内政情况、明军的缺点和不足、明军如何扬长避短、大明必须趁机彻底地永久控制住高丽…等等,听得石尚书和宋侍郎频频点头,心里暗忖:这个夏驸马能深得皇上宠信和器重,确实不完全靠裙带关系,真才实学还是有的。

辞别了石尚书和宋侍郎后,夏华回到他离开近三年的驸马府,已经有人等着他了并且对方身份不出他的预料。

“建业兄!”夏华热情地打招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