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畿道北部、距汉城约一百二十里的“高丽三都”之一开城,此城在被倭军弃守、明高联军轻取后,眼下已是明高联军的前敌总指挥部。
中军大帐里,人人喜气洋洋的明高将领们欢聚一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辉煌的胜利、丰硕的战果和充足的物资补给让他们完全可以这么痛快地一醉方休。
现场也有文官,比如夏华这个辽东兵备道,还有高丽左议政尹斗寿,他是特奉高丽王李昖命令带着一堆鱼干等高丽土特产过来慰问劳军的,顺便替李昖传话“敢问天军何时收复王京汉城”?
李昖是个极度亲华的高丽国王,正因如此,他对“天朝大军”的战斗力有着一种迷之信心:看看,天朝大军一出手,一天就收复了平壤,全歼倭军一个半军团,把倭军打得闻风丧胆、望风披靡,黄海道和开城直接弃守不要了,估计汉城也差不多,天朝大军只要对汉城发动进攻,盘踞汉城的倭军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根本抵挡不住,汉城被收复也是指日可待的。
汉城是高丽的国都,将此地收复的意义自然是相当重大的,既意味着明高联军在高丽战场上转入了战略大反攻阶段、高丽复国胜利在望,也关系到高丽的国格和李昖本人的脸面。
李昖永远不会忘记今年四月底的那个清晨,他带着一百多人冒雨仓惶逃离汉城。好歹是个国王,被敌国军队打得这么狼狈,李昖自然深感耻辱。当时,大批汉城官民跪在李昖的马车前,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汉城:“殿下,您不能走啊,您走了,谁来领导我们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啊?”李昖既成惊弓之鸟、恨不得早点逃,但也知道自己此举是很不光彩的,面对哀求挽留自己的官民,他只得打起精神安抚道:“寡人没有抛弃你们,寡人是去向天朝上国求援,请天朝出兵帮寡人打回来,寡人会回来的。”由于他做了临阵脱逃的逃兵,很多对他大感失望的高丽民众悲愤怨恨不已,在他离开后放火焚烧他的宫殿,用石头“欢送”他逃走,群起而上殴打他的随从…让李昖丢尽了脸。
耻辱只能用荣耀来洗刷,已经从义州搬回平壤的李昖此时望眼欲穿明军帮他收复汉城,然后他骑着高头大马重回汉城,对欢迎自己的汉城官民高声大气地宣布道:“寡人回来了…”
一想到这个令人陶醉的前景,李昖实在是心急如火、迫不及待。
听到尹斗寿的询问,李如松淡淡道:“收复汉城乃军机大事,本督心里自有分寸,国王殿下和诸位静候佳音即可。”
尹斗寿呵呵笑道:“是,是…”他的笑意里似乎带着别的东西。
庆功宴结束后,略有几分醉意但头脑仍然十分清醒的李如松把李如柏、李如梅和夏华召进了他的书房里。
李如柏、李如梅都是李如松的亲弟弟,在李如松心里自然属于“绝对的自家人”,夏华姓夏,并非辽东边军李家集团出身,理应属于“外人”,但李如松对夏华也十分亲近和信任。李如松本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他出身好、后台硬、能力强、功劳大,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他想不孤傲都难,连宋应昌都不大入他的眼,不过,他对夏华是比较客气的,一来,夏华和李家属于“军政战略盟友”关系,李家在跟夏华的密切合作中受益丰厚,二来,夏华并不是通过裙带关系上来的,他有真本事,亲眼见识过他的各种先见之明和高超手段的李如松对此颇为钦佩,三来,不看僧面看佛面,夏华的背后就是万历帝,并且李如松次子李建业跟夏华又是挚友,如此,李如松当然不会把夏华当外人。
“公玉啊,”入座后,李如松一边呷了几口浓茶醒酒一边问道,“对接下来的汉城之战,你有何高见?我军该如何攻取汉城?”
夏华早有腹稿,他微笑道:“督帅言重了,高见谈不上,权当抛砖引玉吧!首先,倭军虽在平壤之战中遭到重创,但主力尚存,我军万万不可掉以轻心、骄傲轻敌,其次,从倭军高层们特别是丰臣秀吉的角度考虑,他们是绝不甘心就此认输的,肯定还要顽抗,汉城得失意义重大,丰臣秀吉十有八-九下达严令要求从北高丽撤到南高丽的倭军连同南高丽的倭军一起据守汉城和南高丽,甚至从倭国本土继续向高丽增兵。汉城必有一场大战,只是,此战该怎么打才最有利于我军呢?强行攻城?难度最高、代价最大。依我浅见,可想方设法引诱汉城倭军主动出城迎战,与我军展开最有利于我军的野战,对其重创之,再断其后路、焚其粮草、四面截击、封锁围困,如此,我军既能收复汉城,也能再度打一个战果辉煌的聚歼战。”
李如松听完后看向李如柏、李如梅:“子贞、子清,你们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