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李如柏字子贞,李如梅字子清。
李如柏和李如梅一起点头道:“夏大人所言甚是。”李如柏又道:“只是,倭军已见识过我大明王师的战力,肯定深感忌惮畏惧,只会龟缩在汉城当缩头乌龟,岂敢主动出城迎战?”
李如松看向夏华。
夏华胸有成竹道:“倭军在平壤遭此大败,肯定士气低迷、军心动荡,部分倭军将领和他们背后的丰臣秀吉必然想要扳回一局,如果督帅本人亲自率领一支人数不多的部队出现在汉城郊区某地,倭军岂不动心?别忘了,倭军那边的小西行长是‘我们的人’。”
李如松明白了,他毫无惧色地哈哈一笑:“不错!既想要引倭奴上钩,自然要拿出足够诱人的诱饵。”他很喜欢夏华的这个计策,一来有效,二来正合他的胃口。李如松打仗有个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身为大将、主将的他却热衷于亲自率领几百亲卫铁骑突袭冲进敌阵里实施“斩首战术”,这一招被他用了很多次,屡试不爽,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历史上六年后,他就因此而在跟胡虏的交战中陷入重围并战死了。
夏华给李如松出这个计策当然不是害他,恰恰相反,是再次帮他。
历史上明军在取得平壤之战的大胜后,跟倭军爆发的下一场大战是同样著名的碧蹄馆之战,此战…一言难尽、众说纷纭。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约三十里处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座驿馆,本来默默无闻,但因为这场彪炳史册的碧蹄馆之战而永远地载入史书。碧蹄馆之战是怎么回事呢?正是占领开城后打算继续南下收复汉城的明军与盘踞汉城一带的倭军爆发的大战,此战爆发根源存在“明倭两军遭遇战”和“倭军诱敌伏击明军”两种说法,参加此战的明军约五千五百人,实际参战兵力约有四千五百,参加此战的倭军高达四万多人,实际参战兵力约有三万,双方兵力对比高达一比六点六多,明军在兵力上明显处于极大的下风。
整理后世华高倭三国关于此战的史料,大致上可以捋清此战的脉络:开城和汉城相距仅约一百二十里,收复开城的明军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对汉城发动全面进攻,但肯定会跟占据汉城的倭军在两城之间发生一连串的遭遇战,本来,此战起初只是双方的一场遭遇战,一支明军辽东铁骑发现了一伙倭军并对其穷追猛打,打得砍瓜切菜、十分顺手,没想到很快就有大批倭军前来增援并且越来越多,数以万计、漫山遍野,把这支明军包围了,明军也有援兵赶来助战,但人数远不如倭军后续部队。那么,这场仗到底是双方在身不由己中越打越大的一场遭遇战?还是倭军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呢?答案说不清楚,也许,倭军没打算搞这场伏击,只是跟明军一样身不由己;也许,倭军有搞伏击的想法,但举棋不定,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在此战爆发后索性顺水推舟;也许,倭军确实精心策划了这场伏击。
五六千明军对战三四万倭军,双方持续大战整整一个白天,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明军突围撤退,倭军也鸣金收兵,明军没有打垮倭军,倭军也没有合围聚歼吃掉明军。
明倭两军在此战中损失都很大,具体是多少呢?倭军和后世倭人都声称倭军光是斩首明军就超过一万级,同时又说倭军自身死伤不过数百人,这纯属扯淡,可信度为零;高丽人虽然是“第三方”,但因为没有直接参战,又无权干涉明军战务,所以也不太清楚,大致上认为双方损失差不多,不过他们有资料证明“参加此战的李如松部在此战后尚有三千多人”;李如松在此战后的奏报里说明军伤亡三百多人,这肯定是缩水的,明朝方面还有资料声称“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伤亡万人”,这也是扯淡,为什么明朝自家会夸大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损失呢?原因跟军事无关,只是政-治原因,朝廷里一些高层想要打击李家,所以对李如松指挥和参加的碧蹄馆之战的损失进行了夸大其词。
综合各方面可靠史料,后世专家们普遍认为: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损失约一千五百人,倭军损失四五千人。
由此可见,碧蹄馆之战,明军虽然没赢,但绝对不是输家,倭军虽然没输,但也绝对不是赢家。倭军以六倍多的兵力包围住明军,不但没能全歼明军,还被明军顺利突围并付出三倍于明军的损失,仗打成这个烂样,还吹成胜仗就纯粹是不要脸了。如果碧蹄馆之战真像倭军和后世倭人吹的那样“大败明军、斩首万级”,那此战后的倭军为啥没有趁机反攻北上?而是后来根本就不敢跟明军展开野战、在野地上见到明军就跑并且在被明军再重创了一次后很快就主动放弃了汉城。倭人的《吉野甚五左卫门觉书》里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