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上听命于高丽朝廷的原民间义军,比如刘企的李家寨战斗队、权栗的部队等,二是在北部的、受到高丽朝廷直接控制、与明军并肩作战的正规军,这部分高丽军有的是从各地溃逃到义州等地被重新组编的官军,有的是在义州等地招募的新兵,总计七万多人,约三万驻守在义州、平壤、黄州、海州等地,约四万在开城前线。目前,高丽北部局势已日趋稳定,李昖、金命元等人当然想要大肆扩军,无奈,扩军养军练兵都需要大量的钱粮,他们哪里有,高丽朝廷此时都还需要明朝的接济,压根没有多余的钱粮用于扩军养军练兵。
开城前线的这四万高丽军的主将是李镒,按照明高双方协定,他是要听命于宋应昌和李如松的。李镒的部队堪称高丽军的精华,别的不说,就说装备,其部近半军士有头盔铠甲。——高丽军披甲率原本不高,太平了二百年,武备废弛到极点,原有的盔甲大部分锈蚀损坏,压根没有得到补充更新,又在战争中丢失得七七八八,逃到义州时只剩千余副,但因为明军打赢了平壤之战,全歼倭军一个半军团一万几千人,缴获到上万副倭军盔甲,修修补补重新涂漆后装备给了高丽军。李镒部下少部分军士穿戴着跟明军很像的高丽式盔甲,大部分军士穿戴着跟倭军颜色不同的倭式盔甲,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但起码军容有模有样、衣甲鲜亮。
“李镒是什么态度?”夏华问道。
孙青山想了想,回答道:“尹斗寿反复劝说李镒,甚至还说金命元自知能力不够,有意退位让贤,李镒如果在前线独力立下大功,下任高丽都元-帅非他莫属,李镒似乎犹豫不决,又想立功加官进爵又怕贸然出击会吃败仗,更让他受到制约的还是李督帅的军令,因为他是要听命于李督帅的,违抗军令、擅自行动的话,李督帅完全可以斩了他。”
夏华笑道:“那我们不妨给他提供方便和机会。”
半个小时后,夏华在李如松的书房里单独会见了李如松。
“什么?”听完夏华的讲述,李如松怒不可遏,“尹斗寿这老匹夫,安敢在我军中摇唇鼓舌搬弄是非?本督这就派人用刀‘请’他滚回平壤!”
“督帅息怒。”夏华呵呵一笑,“这倒是我军的一个机会呢!”
“公玉,你此话怎讲?”李如松有点惊奇。
夏华不紧不慢地道:“我建议督帅不妨送些武器装备给李镒部,特别是我大明军的衣甲,理由是现成的,两军并肩作战自然要互帮互助嘛,不仅如此,督帅还可以给李镒一定的便宜权限,告诉他,如果他的部队发现了低于五千人的倭军,不必上报,有权独力出击将其歼灭。别忘了,督帅,倭军那边的小西行长可是‘我们的人’,经过平壤之战,小西行长现在倭军那边肯定不太好过,说话也没什么话语权,他正急需一场胜利呢!高丽人的外貌跟我华夏人相差无几,身穿大明军衣甲的高丽兵,死了后被说成是大明军士,谁能分辨?有了这场胜利,小西行长在倭军那边的话语权就能得到提升,他再出计策主意的话,别的倭军魁首也会听得进去,不仅如此,我军遭到一场‘失败’,督帅你在勃然大怒之下,亲自率领数千人马前去反击报复继而孤军深入,岂不是合情合理?”
李如松听完后立刻明白了夏华的用意和目的,忍不住称赞道:“好主意!一环套着一环!”
夏华冷笑一声:“尹斗寿这种人也该吃点教训好学会什么叫识时务。”高丽对华夏固然十分恭敬顺服,但部分高丽人也有不良的小心思,原先历史上,高丽人为催促明朝尽快出兵,哪怕明知明军还没有准备好、粮草兵力都不足也一个劲地催,甚至故意谎报倭军兵力、提供错误情报“诱骗”明军出兵,让明军在好几场战役中因为情报出错、低估倭军兵力而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这种高丽人,必须得好好地整治整治。
高丽军的兵营里,看到李如松派人送来支援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李如松亲笔署名的授予自己便宜行事权限的军令,李镒大喜过望,实力增强了,又有了可以独立出击的权力,原本在尹斗寿的劝说下摇摆不定的他立刻倒向了尹斗寿。都元-帅,这个诱惑不得不让李镒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