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开动脑筋想想。对了,”他想起什么,问道,“我们上次接纳的那七千多老百姓可有人暗中煽动其他人图谋不轨?”
王崧道:“稍有一些,但很快就被清理出去了。这些老百姓家的男丁虽然是被我们所杀,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倭寇,他们的家人绝大部分心里明白谁才是害死他们的凶手,加上我们稳妥地安葬了那些身不由己送死的高丽足轻,没让他们暴尸荒野,又给这些老百姓安排住处、分发粮食,还实行严格的连坐制度,谁敢说不该说的话,立马就会被举报,所以人心没有乱。”
“那就好。”刘企颔首。
山寨外的野地上,加藤清正静静地凝视着夜幕下犹如一头蛰伏不动的怪兽般的李家寨,他越看越愤恨、不甘、痛苦,算上先前被打残的庄林支队,他的第二军团已经被李家寨这头怪兽吞噬了九千多人,九千多人!——加藤军团在李家寨累计折损的九千多人不都是丧命的,有很多受伤未死,但这年头医疗水平低下特别是倭人的医疗水平,跟明国比起来相差一大截,所以伤兵死亡率很高,就算活下来,大多也残废了——九千多人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加藤军团从倭国本土出发时也就二万二千人,从庆尚道一路打到咸镜道,全军团死伤加起来只有几百人,结果在李家寨足足死伤了九千多人。
这么大的数字,让加藤清正实在无法接受,他在发给丰臣秀吉的战报里不得不把第二军团的死伤数字缩了不少水,因为他知道真实的死伤数字实在太大了,另外,他心里很清楚,他就算成功打下李家寨,但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这么大的死伤数字,足以让他头上的“东瀛名将”称号不保。
加藤清正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好歹是在倭国威名赫赫、大名鼎鼎的“东瀛名将”,怎么却在李家寨这里打得这么糟糕?
其实,加藤清正已经想到了答案,但他潜意识里完全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这个答案实在太丢脸了,那就是:加藤清正等人确实是东瀛名将,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倭国确实是天花板级别的,但拿到倭国之外只是二流水平,因为…整个倭国的军事水平就只是二流水平。倭国就是一口小小的井,加藤清正等人还有丰臣秀吉,都是这口井里的青蛙。
翻阅后世倭人撰写的关于倭国战国时代的书籍,还有后世倭人拍摄的相关电影电视剧、制作开发的相关游戏等等,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倭国战国时代“名将”多得惊人。说好听点叫“人才济济”“名将辈出”,说难听点叫“名将多如狗”,特别是他们的称号还有各类组合,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环顾华夏三国时代,名将组合也不过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江东十二虎臣”等寥寥几个,而倭国战国时代的“名将”组合足有几十近百个,就说德川家康的家臣家将吧,便有“德川三杰”“德川四天王”“德川十六神将”等,实力和势力比德川家康小得多的加藤清正的麾下也有什么“加藤四杰”“加藤十六将”,倭国内战一百多年,大名层出不穷,各大名麾下都有一堆“名将”组合,多得简直泛滥了,搞得好像当时全世界起码有一半的“名将”投胎在了倭国。
名气大是大,但实力呢?先说倭人评定出的“东瀛战国三杰”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里,前者差点儿统一倭国,中者短暂地统一了倭国,后者长久地统一了倭国,应该说,此三人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实力与称号相配;在这三人之下,被后世倭人反复和大力吹捧的“东瀛战国两大军神”即“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和“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倭人把这两个“军神”吹得呀…就好像这两人如果不是死对头而是联起手来,足以征服全世界了,就连拍的关于他们俩展开“大战”的电影都毫不谦虚地取名《天与地》,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口气大得吓死人,实际上呢,这两人在最鼎盛时的领地都不过一百二十万石,而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高达八百万石,即便此时在给丰臣秀吉打工的德川家康,领地也有二百五十万石,比这两人的总和还多。
倭国所谓“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和“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都这个样子,更别说别人了。很多被后世倭人冠以“名将”“兵法家”“奇才”“怪杰”等头衔的东瀛战国人物,绝大多数领地不过几万石,换而言之,他们麾下人马撑死了也不过二三千、一二千人,这也叫“名将”?
至于加藤清正,原先历史上的他在高丽战争前中期打高丽军打得威风八面,没跟明军交过手,在战争后期跟明军打了一场蔚山之战,蔚山此地在哪里呢?在高丽半岛东南部海边,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的爆发背景是明军已经把倭军一路赶到海边了,此战是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