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八日这天,冰天雪地的关外建州费阿拉城内,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喜得他的第八个儿子,取名黄台吉;
同日,朱尧姬在延长县诞下一子,取名夏明威;
还是同日,高丽战场上,高丽军与倭军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幸州之战。
幸州城位于汉城附近,是一座规模不大并且十分破败的小山城,濒临汉江,三面环水、一面陡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最关键之处在于这座小山城俯瞰碧蹄馆和汉城之间的要隘,扼守着明高联军南下或倭军北上的咽喉,具有很高的军事意义。明高联军拿下了这座小山城,就扫清了通往汉城的障碍。
“根据可靠情报,盘踞幸州山城的倭兵只有两千人不到,并且属于从平壤一路败逃到汉城的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平壤大捷中,倭军丰臣军团被全歼,黑田军团也被我们和明军吃掉一半,小西军团虽从平壤侥幸逃脱,但该军团上下在见识到我们和明军的武威后一方面心有余悸,庆幸自己跑得快捡了一条命,一方面被我们和明军打怕了,已成惊弓之鸟,生怕自己会重蹈丰臣军团的覆辙,全军团士气低下、斗志萎靡、人心惶惶。”开城的高丽军中军大帐里,高丽军主将李镒露出了一个智珠在握的笑容,“因此,只要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并且速度够快,抢在汉城倭军主力回过神、发兵支援前,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幸州山城!”
旁边的副将金应瑞连连点头:“集结到开城的我军有四万兵力,盔甲兵器整齐者近两万,以两万之兵突袭两千之敌,胜算确实是十拿九稳,只是,幸州山城如此重要,倭军为何只派区区两千兵力防御当地?其中会不会有诈?”
李镒呵呵一笑:“有诈?能有什么诈?原因很简单,此时此刻,聚集在汉城的倭军大小头目正陷入举棋不定的犹豫不决中,意见相左者各执一词、争吵不休,不知是应该死守汉城、跟我们还有明军一较高下,还是及时弃守汉城、保存实力、撤往忠清道庆尚道甚至倭国本土,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所以他们的防御部署才会出现这么大的漏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金应瑞沉思一下,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李如松将军已经给了我们便宜行事权限的军令,允许我们独立出击,只是,殿下是什么态度?我们是殿下的将军,还是要服从殿下的命令的。”
李镒再度呵呵一笑:“殿下的态度…其实是不言自明的。你看,明军在取得平壤大捷后一路南下,目前已进兵开城,汉城近在眼前并且唾手可得,兵法有云‘兵贵神速’,黄州城、海州城、开城…都未爆发激战,都是倭军不战而逃、明军和我们兵不血刃地收复的,这说明汉城的倭军也可能想要不战而逃,按照常理,明军在拿下开城后如果乘胜追击、马不停蹄地对汉城发动大举进攻,很有可能会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地把汉城拿下,但明军却屯兵在开城迟迟按兵不动,你不觉得这很耐人寻味吗?”
金应瑞心神一动:“将军,你的意思是…”
李镒脸上掠过一丝幽邃的淡笑:“李如松和李如松背后的明朝皇帝,是想要待价而沽呀!他们断定我们高丽军不是倭军的对手,我们高丽想要赶走倭寇、光复全国,只能依靠他们的军队,所以,他们故意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就是为了挟寇自重趁机跟我们索取更多的好处。”
金应瑞既吃了一惊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所以,”李镒脸色猛地紧绷起来,“我们要独立打出一场大胜仗!就像南部的李舜臣、李尧臣、权栗那样。我们要让明人知道,不靠他们,我们也能战胜倭人!如此,明人才不会小看我们高丽人!”
金应瑞点头:“确实是这个理。”
对这场高丽战争,明方和高丽方因为利益出发点不同所以策略不同,高丽朝廷当然是希望早日把倭军全面地逐出高丽,早日结束战争,毕竟战争每持续一天,高丽就要损失更大,高丽人肯定不希望本国长期成为战场,在“消灭倭军”和“赶走倭军”之间,后者更加省时省事省力,所以高丽人只想着“赶走倭军”而不是“消灭倭军”;
万历帝和夏华跟高丽人想的不同,他们的战争目的是“消灭倭军”而不是“赶走倭军”,他们要的是把倭军越多越好地消灭在高丽境内从而方便日后明军登陆、征服倭国本土,如此,他们就是要把高丽变成明倭大战的战场,反正高丽又不是华夏领土,打得遍地焦土寸草不生也无所谓。
基于这样的战略分歧,占领开城的明高联军便出现了严重的战术分歧,高丽军主张“趁着汉城倭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兵贵神速、直捣黄龙”——倭军在占领汉城后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