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19节 翻身农奴把歌唱

第419节 翻身农奴把歌唱

“非常顺利!”前来向夏华汇报军屯区设立工作的喻思恂在简短的客套话后面对夏华的询问时给出了一个非常爽快的答案,“那些高丽流民争先恐后地响应我们、投奔我们,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们甚至都不想去高丽朝廷的统治区继续当李昖的子民。”

“哦?为何?”夏华略感惊奇。

喻思恂笑道:“因为在我们的军屯区内,他们当的是真正的百姓、农民,在高丽朝廷的统治区内,他们当的只是贱-民、农奴。”

明国和高丽目前虽然都是封建农业国,但明国的手工业、商业、外贸业等都已经非常发达了,反观高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农业国,甚至可以说是农奴制。正如先前说过,高丽朝廷把全国人口划分为四等:贵族、中人、常人、贱-民,绝大多数高丽百姓都被划归贱-民即奴隶,没错,在高丽官方看来,“百姓”“平民”指的只是户籍上的几十万大大小小的地主、庄园主而已,至于下面的人,就是奴隶,所以,广大高丽百姓过得很苦,几乎没有任何权益,并且永世不得翻身。

这场高丽战争爆发后,就算倭军杀人如麻、无恶不作,仍有相当多的高丽人投靠倭军,倭军在战争期间劫掠了大批高丽人去倭国,历史上战争结束后,高丽朝廷曾跟倭国方面进行交涉,要求倭国方面放还那些被抓去倭国的高丽人,没想到大部分被倭军抓去倭国的高丽人根本不想回高丽,为什么?就是因为广大高丽百姓在高丽朝廷统治下过得实在太苦,不但苦,还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一人为奴,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奴,所以才会认贼作父,所以才被抓去别国流落异域却“乐不思蜀”。

所以的所以,明军设立军屯区后,前去投靠的高丽百姓争先恐后犹如过江之鲫:没有朝廷官府的歧视和打压,没有官老爷和豪强地主的盘剥压榨,能分到田地,勤劳干活就行了,一部分粮食上交朝廷,一部分粮食上交明军,剩下的就属于自己了,可以养家糊口、吃饱饭…这种好事真是前所未有啊!不把握这个机会纯属大傻瓜!

“难怪呢,”夏华明白了,“那么多高丽高官反对我们的这项措施,原来,他们是害怕老百姓都跑光了、都投靠了我们,那以后谁还给他们当牛当马、为奴为婢被他们盘剥压榨呀!”他冷哼冷笑一声。

打破原有的土地垄断结构,让“耕者有其田”,夏华目前在明国境内干不了这事,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但他目前在高丽境内干这事是无往不利、顺风顺水的,谁能阻挡他?

从宏观角度看,这场战争让高丽的人口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转移,战后的人口明显集中地流向了三个地区:明军的那些军屯区、咸镜北道、全罗道。此三地如此吸引高丽人口,根本原因就是此三地“无意中”废除了原本在高丽全国根深蒂固的农奴制,三地里,全罗道面积最大,当地发生的事也最典型。

全罗道面积二万余平方公里,约占高丽全国十分之一,此时,这个道在实质上已是“李尧臣”刘企的割据地盘,外敌倭军被他击退了,本国的权栗等竞争对手被他挤走了,道内的军队都是他的,军事大权既在手,全罗道自然就是他的了。

锦城大捷后,刘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抢地盘占领、控制了整个全罗道继而重建该道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秩序,在他治下,高丽官方势力基本上绝迹,社会底层百姓从先前的层层压迫中得到解放,成为自由民,农民不再是农奴,而是自耕农。高丽人口约三分之二在南部数道,相比隔壁的庆尚道和忠清道,全罗道在这场战争中遭到破坏最轻,以致于庆尚道、忠清道甚至还有京畿道、江原道的高丽百姓源源不断地涌入全罗道,截至此时,全罗道人口总数已经接近一百四十万,约占此时高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在出兵抢占全罗道各地时,刘企部每到一地都会“向广大老百姓开仓放粮、分发田地”,以此拉拢人心民意,不断招募新兵武装起来严加训练,对反抗者、不服者一律先扣上一顶“通倭”大帽子再剿灭掉,全罗道本地的那些地主、庄园主、豪强大户有的死于战争战乱,一了百了,他们的土地成了无主之地,正好被回收,有的战时逃去别地,战后回来了,发现自家土地已经在他们回来前被刘企回收了,想要?先问问刘企的军队答不答应,态度好的,刘企会花点钱或用别的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赎买”,态度不好的,先扣上一顶“通倭”大帽子再剿灭掉,还有的地主、庄园主、豪强大户在战争期间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守土自保”,对这一类,刘企的做法跟前一类一样。

经过这么一番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扫荡,等高丽朝廷回过神来时,刘企已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