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罗道建立起了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统治体系,他的军队和势力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得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全道人心民意基本上向着他,上百万社会基层老百姓因为他而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摆脱了农奴和“贱-民”的身份,成为自耕农、自由民,全道处处“翻身农奴把歌唱”,人人发自肺腑地感激、爱戴、支持、拥护刘企。
刘企能在全罗道干得这么顺利,离不开他的幕后老板夏华的统筹指导外加提供的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已是“全罗王”的刘企只是夏华的部下,深藏不露的夏华才是真正的“全罗王”。
在明军的大力“帮助”下,高丽的农业经济慢慢地得到重建和恢复,跟农业经济一样被高丽朝廷列为优先重建项目的,是高丽的军队。
战争前期,高丽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除了李舜臣的水师和刘企、权栗等人组织及统领的地方抗倭义军,就只剩下跟李昖一起退到义州的一些残兵败将,明军进入高丽作战后,高丽官军稍微地恢复了一些元气,但又在幸州山城之战中惨遭倭军重创,如今局势稳定下来,高丽朝廷立刻全面重建军队,李昖设立了“训练都监”专门用于培训新军,以戚公所著的《纪效新书》为教材,兵制基本上照搬模仿明军,该计划得到明军大力支持,毕竟,高丽军太废对明军肯定不是好事。
不谈水师只说陆军。高丽军此时可分为两大集团,一是以李镒部为代表的原高丽官军,这部分高丽军是战前高丽官军的残部,在此基础上一波三折地发展起来的,先跟李昖逃到了鸭绿江边,然后协助明军参加了平壤之战、汉城之战等战役,还独力打了一场幸州山城战役,二是以刘企部、权栗部为代表的地方抗倭义军,他们本是民间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崛起壮大,但又分道扬镳,刘企部留在地方“割据一方”,权栗部归顺了朝廷、加入了官军,成为高丽官军的新鲜血液和补充力量。三部合计大约十万兵力,直属于高丽朝廷的李镒部、权栗部等大约七万兵力,名义上听命于高丽朝廷、实质上独立的刘企部大约三万兵力。
重建后的高丽军看起来像是“明军和倭军的混合体”,兵制和战术是明军的,盔甲武器装备绝大部分是缴获来的倭军的,只是盔甲刷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稍微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在缴获到倭军的装备后,盔甲和冷兵器基本上给高丽军用,但倭军的热兵器即铁炮火枪大部分被明军自己用了,因为倭军的铁炮火枪确实不错。
虽然战争还未全面结束,但在李昖看来“差不多就要结束了”,他也该好好地封赏封赏在战争中立下功劳的有功之士们,一为重建军队体系,二为鼓舞士气。高丽都元-帅金命元是个老好人,战争爆发后,他为打赢战争而呕心沥血、到处奔波,出了很大的力,但他知道自己是文官出身的,并不擅长统军领兵,所以主动退位让贤,下一任都元-帅人选共有三位,正是刘企、李镒、权栗。
在这三人里选拔一个担任下一任都元-帅让李昖纠结了很久,高丽朝堂上的大臣高官们也是意见不一,总体而言:
刘企,战功最大,歼灭的倭军最多,是李镒和权栗加在一起也不如的,李家寨之战和锦城大捷可谓彪炳史册,但他过于年轻,并且是平民商户出身,更重要的是,他在全罗道“自立为王”的行为让不少高丽大臣高官闻到了“一丝异味”,认为他“腹有鳞甲”心机不单纯;
李镒,资历最老,他在战前就是高丽军的骨干大将之一,常年在北方边境抵御女真人,战争爆发后,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和保护李昖,可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明军进入高丽后,他率部协助明军参加了平壤之战和汉城之战,都有不少斩获,还是第一个率部进入被收复的汉城的明高联军将领,但他却在幸州山城战役中遭到惨败,基本上没有独力战胜倭军的战绩,军事才能比较平庸,让他当都元-帅实在让人不大放心;
权栗,虽然在战前没有踏入官场、没有担任公职,资历浅薄,但他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出身的,这一点远超过“草根出身”的刘企,另外,他在战争期间也表现得“颇为抢眼”,锦城大捷有他的一份功劳,“斩获倭军首级三四千颗”,汉城战役结束后,京畿道、忠清道的倭军纷纷逃向庆尚道,被刘企“挤”到忠清道的他率部灵活机动地打击倭军,斩获颇丰——因为倭军忙着跑路逃命,加上在汉城被明军打得大败,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没空、没心思跟袭扰他们的权栗部纠缠,这让权栗部占了不少便宜——由此可见,权栗不但有功劳,也有能力,并且出身又好。
最终,李昖一锤定音,提拔权栗为新一任的高丽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