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他竟敢信口雌黄要求我大明嫁公主给那倭王?这是在赤果果地羞辱我大明啊!”
“他居然还想要我大明把高丽南部两个道割让给他?真是痴心妄想!异想天开!白日做梦!”
“高丽是我大明的藩属国,怎么能同时又给倭国当藩属国?那倭国也配跟我大明平起平坐?”
“尔母婢也!区区东瀛倭酋,跳梁小丑罢了,竟敢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如果答应了他的这些条件,我大明天朝天威何在?天颜何在?”
“打了胜仗才有资格提出苛刻的条件,这丰臣秀吉屡战屡败,他居然还有脸提出这么不要脸的条件?真是不知死活!恬不知耻!大言不惭!”
朝堂上,众大人个个义愤填膺、骂不绝口,好几位情绪过度激动者甚至撸起袖子露出胳膊挥舞着恨不得立刻冲去倭国痛打丰臣秀吉一顿或当场向石尚书报名参军上战场打倭军。面对丰臣秀吉开出的和谈条件,大明朝群臣的态度和看法可谓惊人的一致:答应个屁!一项都不答应!因为每项都是打大明天朝的脸呐!怎么能答应?
在这个时候,就算原本有人是主张和谈停战的,也纷纷旗帜鲜明地改弦易辙了,也以最大的嗓门坚定不移地嚷嚷着要把这场战争打到底:废话,也不看看丰臣秀吉开出的是什么条件,谁敢说可以考虑或可以接受?估计话一出口,就会被周围人喷得狗血淋头,泼上来的唾沫星子足够此人在这个大冬天里洗一把热水澡了。
万历帝和夏华应该感谢丰臣秀吉,因为他开出的这些狮子大开口的和谈条件让明政府上下更加团结一心了,主和派意见被一扫而空,满朝文武个个都是主战派分子。
实际上,就算丰臣秀吉开出的和谈条件“可以被接受”,石尚书等人的主和意愿也不是很高,因为高丽战场上的明军的处境比历史上的好太多了,明国为这场战争付出的成本也比历史上的小很多:明军连战连捷,一直打胜仗,没有打败仗,连历史上碧蹄馆之战那种不算败仗的失利都没有,兵器、军械、粮草、药品、被服等都准备得比较充足,明军在高丽境内开辟的军屯区、帮助高丽国重建农业经济能让高丽过不了多久成为明军的后勤基地,让明军能在高丽境内就地获得物资物力,使得明国本身承受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至于钱,明政府现在可比历史上同期有钱的多,最重要的是,掏钱支持明军打这场战争的除了明政府的国库,还有万历帝本人。
话说万历帝在这场明倭高丽战争中的“深明大义”“慷慨大方”让明政府上下绝大部分大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谁都知道,他们的这位又懒又贪的皇帝是个爱钱如命的主,向来一毛不拔得堪比铁公鸡、只吃不吐得堪比貔貅,只见过他不择手段地捞钱,没见过他为国家大事慷慨解囊,偏偏这场高丽战争爆发后,万历帝一反常态得就跟变了性似的,居然一次又一次大手大脚、毫不心疼地从他的私人小金库里掏银子补助战争所需军费,实在是反常诡异得很。很多大人都心惊肉跳:皇上这么古怪,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还是…他中邪了?但不管怎么说,有了银子数量比国库更多的万历帝的私人小金库的支持,明军在这场明倭高丽战争中的军费确实不成问题。别的不说了,平壤大捷,明军斩首倭军一万三千多级,汉城大捷,明军斩首倭军四万多级,五万多颗倭军脑袋,三十两一颗,这一百五十多万两的赏银,万历帝是结结实实地在第一时间发放下去的,使得明军各部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个个盼着再跟倭军大战、踏上高丽的倭军越多越好,因为在明军官兵们的眼里,那些倭兵哪里是人啊,分明是一群群修炼成精、化为人形的银锭啊!
既然战局形势如此有利,石尚书等人又何必想要和谈结束战争?此时又得知丰臣秀吉开出的和谈条件竟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石尚书等人都完全不考虑和谈停战了,一门心思地要把这场战争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