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47节 拖泥带水的明军

第447节 拖泥带水的明军

以明军为主体和主导的明高联军在新年开春后对盘踞庆尚道的倭军发动的“最终进攻”让高丽朝廷上下大跌眼镜,因为在李昖、柳成龙、权栗等高丽君臣看来,高丽战局大势已定,盘踞在庆尚道的倭军只是苟延残喘,战争已经没什么悬念了,明高联军在新年开春后对倭军发动的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进攻必然会是风卷残云、势如破竹、手到擒来、一战而胜,高丽境内的倭军被完全消灭或尽数赶出高丽、高丽完全得到光复是指日可待的…事实却是:明高联军在开战后打得似乎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区区一个金泉城,明高联军打了十多天都裹足不前,一直被倭军阻挡在城外。

“天朝大军这是怎么了?”李昖等高丽君臣既难以置信又惴惴不安、胡思乱想。

奉命率领高丽军协助明军作战的李镒在被李昖、柳成龙、权栗等人叫回汉城后报告道:

天军最强猛最让倭军难以抗拒者,一是火炮,二是骑兵,火炮,倭军已知用布袋竹筐装填沙土可有效防炮,故而导致天军火炮对倭军的打击杀伤力大不如前,骑兵,倭军龟缩于城内负隅顽抗、拒不出城野战,故而导致天军骑兵难有用武之地,最重要的还是…天军似乎无意全力作战,开战后,天军很少登城进攻,仅发射火炮火箭,大多由高丽军负责登城进攻,高丽军的装备、意志、战斗力都大不如天军,也不如倭军,这就导致登城进攻屡屡功败垂成。

“李如松将军在干什么?”李昖火急火燎地问道。

李镒回答道:“李督帅受了风寒,患病卧床不起,一直在公州城内休养,没有亲临前线。”

“夏大人呢?”李昖心头一沉。

李镒回答道:“夏大人终日四处巡视,也没有亲临前线。”

“宋大人呢?”

“宋大人说前线的战务军事都由李督帅负责,他无权插手干涉。”

“啊?”李昖心乱如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军确实打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宋应昌和李如松都没有身在前线,夏华也不在,因为他心如**,庆尚道战役不需要打赢,比起庆尚道这么一块弹丸之地的得失,一举全歼庆尚道境内的二十万倭军和日后登陆倭国本土才是关键,想要实现这个宏大的目的,战场上打不打赢是次要的,后勤扎不扎实才是关键。诸葛亮为啥始终干不过司马懿?不就因为蜀军粮草不如魏军多并且后勤补给艰难么。

高丽的领土此时可分为四类:沦陷区、割据区、租借区、高丽朝廷的统治区。沦陷区即倭军占据的庆尚道大部分地区,割据区即“李尧臣”刘企占据的全罗道,租借区便是高丽朝廷或主动或被迫租借给明国、明军的地方,包括咸镜北道、济州岛和众多军屯区,剩下的就是高丽朝廷的统治区。根据明高双方的协定,高丽境内的明军所需粮食是不会让高丽朝廷提供的,都来自明国本土和明军在高丽境内的军屯区,并且,明军的这些军屯区还会向高丽朝廷缴纳钱粮赋税。

明军东征部队的粮食如果都从本土运来,泱泱大明养活十万二十万军人当然不成问题,但运输成本实在太高,又太费时费事,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好的办法是能就地解决一大部分,毕竟高丽又不是荒漠盐碱地,完全能种田产粮,然而,一开始,高丽的农业经济已近乎破产,无法为明军提供粮草物资,明军如果先帮助高丽朝廷重建高丽的农业经济,然后把“给明军供粮”这件大事完全交给高丽朝廷负责,百分百会掉链子,高丽朝廷是什么德行、什么办事效率、李昖等人又有什么小心机,这都是无需多言的,所以,明军必须把自己在高丽境内的产粮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租借高丽的土地、收拢组织高丽的流民贫农等、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自己种粮自己吃…从而促使了明军在高丽境内的军屯区的诞生。

在这件大事上,宋应昌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是明军东征部队主帅,但不直接负责战务军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协调明高两国官方同心同德同步,创建军屯区是夏华的策略,将其化为现实则大部分是宋应昌的功劳,柳成龙等高丽高层或不支持或反对,搬出了一大堆理由,都被他据理力争地怼得无话可说。

明军设立的这种军屯区数量很多并且与日俱增,大大小小近百块,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等高丽境内主要的较大的平原,大者几万亩,小者也有上万、数千亩,总计高达几百万亩,大量的高丽民众在这些军屯区内分到了土地、有了新家,专门为明军和他们自己耕地种田,既解决了他们自己的生计问题,也为明军提供了粮食。

无疑,明军在高丽境内的这些军屯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