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65节 初步开发宝岛

第465节 初步开发宝岛

看似“亏大了”,但也是值得的。

波涛一望无垠、遍地烂泥的灾区边缘处,灾民不计其数、漫山遍野,汇聚成了一条条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也望不到尾的逃难队伍,他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绝大部分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蓬头垢面,队伍里人心惶惶,人人感到悲痛、绝望、迷茫、不知所措,被饥饿、疾病、疲惫折磨着的他们不知何去何从,看不到希望,有的眼巴巴地盼着官府早日开仓放粮,有的希望附近的州县能接纳他们,男人们的叹息声、女人们的抽泣声、孩子们的哭闹声…震耳欲聋,一队队乌罗州、新安县、延长县派来的宣传员骑着马奔向他们,高声地大喊道:

“乡亲们,不要害怕!我们那里愿意接纳你们!你们到了我们那里后,就能分到田地、住进新房子、吃饱穿暖了!”

灾民们为之大哗,人人惊喜激动不已,继而一窝蜂地涌上去,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问道:“你们那里是哪里呀?”

“西南的乌罗州、广东的新安县、西北的延长县。”

“啊?太远了吧…”灾民们火热的心情犹如被泼上一盆冰水,“我们哪能坚持得到啊?”

“别担心,”宣传员们高声道,“你们去我们那里一路上的吃的、用的,我们都会提供,不收钱,还会给你们发安家费。”他们示意他们身后,那是一辆辆装满粮食的车子,其中的一些车子上装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天呐,还有这种好事?”

“老天可算开眼了!”

“走吧,再远都要去,不然就要饿死了,附近的州县也不要我们呀!”

灾民们再度沸腾起来。

乌罗州、新安县、延长县三地里,延长县距灾区最近,但该县条件最困难,接纳不了太多的灾民,新安县条件最好,但距离最远。除了这三地,还有一部分灾民被夏华安排去了咸镜北道,他的咸镜北道也急需人口劳动力,只是,把中原地区的人口迁移到高丽咸镜北道,成本是可想而知的,但夏华在这种救助本国同胞的事上从来不计成本。

最乐观估计,这项工程持续一年的话,乌罗州还有石柱县能接纳约十万灾民,新安县能接纳三十万左右灾民,延长县只能接纳几万灾民,咸镜北道也只能接纳几万灾民,加起来五十万人上下,但中原灾区的灾民数以百万计,扣除掉移居乌罗州、新安县、延长县、咸镜北道四地的,仍有大量的灾民,无疑需要一个更大的地方安顿他们,否则,他们就只能待在灾区边缘处等待洪水退去、官府帮他们重回家乡重建家乡,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人死于饥饿、疾病等,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眼看实在活不下去,就会从流民转变为流寇、山贼、土匪、强盗、罪犯,从而给灾区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社会隐患。

在这件大事上,杨江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构思:把中原灾区流民迁去海南和台湾。

海南无需多言,台湾更是不必多说,这座宝岛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领土,但当地开发时间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原因很简单,华夏古代历朝历代都缺乏海洋意识,重视大陆轻视岛屿。在眼下的明朝,宝岛是华夏版图正式的一部分,不过,明政府对宝岛的控制力很薄弱,就像对东北、西南那样,在宝岛本身都没有驻军,这就给了西方殖民者后来趁虚而入的机会。

尽管明政府不重视宝岛,但宝岛和大陆的民间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因为明朝时华夏人开始大规模地从大陆走向大海,一批又一批以福建人为主的大陆人渡过海峡移居宝岛,他们初步地促进了宝岛的开发;天启年间,大陆移民已遍布宝岛各地,从事农业、渔业、商业等,成为宝岛的长住居民;清初时,郑成功退守宝岛抗清,也让宝岛正式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说起来,万历末年,明政府福建官府已有在宝岛驻军屯垦实行直辖管理和设置州县的计划,夏华完全可以把这件大事推动提前很多年。

在跟杨江反复商议、敲定诸多细节后,夏华给万历帝上了一道洋洋洒洒、文采斐然的奏折,他在文中是这么说的:

尊敬的陛下,中原天灾,殃民无数,朝廷必须尽快安顿灾民流民,这是没必要多说的,可那么多灾民流民该怎么安顿呢?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淹没了,别的地方又不方便接纳和收留他们,难道就让他们天天闲着等朝廷送饭吃吗?这显然不行,朝廷会不堪重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一部分人在原地等着洪水退去,把另一部分人迁去别地开辟新的家园,可是,举国上下好像没地方安顿他们,每个地方都住着人,其实不然,海南和宝岛就人口很稀少呢,非常适合安顿中原灾民,这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