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首辅在群臣的嘘声中辞官下野,对此,夏华还是有点遗憾的,他记得他第一次见到申首辅是他进京赶考参加万历十七年宫中殿试时,殿试结束后他在皇极殿前被申首辅宣布为状元,掐指一算,已经过去整整四年。申首辅绝不是坏人、奸臣,而是一位温和的政-治家,他性格沉稳、谨慎、保守,在他的领导下,明政府虽无大刀阔斧的推陈出新,稍显中规中矩、墨守成规,但一直维持着稳定,没出什么大乱子,好歹为阻止中枢内乱争取了时间。申首辅施政是无为而治而非不作为,入阁十年来,他上下协调、支撑大局,对国家是有很大贡献的。
当然了,目前的朝廷中枢对夏华来说,还很远,朝中人事变迁轮不到他操心,他眼下只关心两件大事,一是明倭战争,二是中原洪灾,并且后者比前者更让他关心。
中原地区此时发生的是洪灾,洪灾过后是饥荒。比起洪灾,饥荒更会让灾区生灵涂炭,因为发生洪灾时,老百姓家中好歹还有点存粮,官府也会发粮救灾,能让灾民支撑一段时日,但时间一长,老百姓吃光了家中存粮,田地庄稼又被洪水淹了,注定收获不到新一季的粮食,就要饿肚子了,除非官府能及时调来足够灾民吃的粮食,但这年头的官府效率是可想而知的。饥荒比洪灾可怕得多,古往今来,有淹死几十万人的洪灾吗?好像非常少,但饿死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的饥荒却屡见不鲜,大部分死于洪灾的人并非淹死,而是饿死、病死、冻死的。
所以,中原洪灾不能拖,目前只是洪灾,淹死了很多人,拖下去就会爆发饥荒,将会饿死无数人,死亡人数会像滚雪球一样急剧暴增。
这场洪灾、饥荒会持续到明年,满打满算至少持续一年之久,灾区的无数灾民在这一年内会非常凄惨,他们没有家,又缺食物、被服、医药等等,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受冻生病,沦为流民…问题来了,灾区外的地方不可以接纳、收留他们吗?事实很残酷,还真的不可以,因为当地的官民普遍不愿意。试想,某县本来一片太平,突然涌入大量外地难民流民,该县会怎么样?官员头不头疼?这种事搞不好就会出乱子,影响到他们的仕途,该县老百姓同样不愿意自己家乡来了这么多“外人”,毕竟,人是有私心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地方的社会资源肯定早就被本地人占光了,突然来了大量“外人”,势必会跟本地人争夺社会资源,继而影响到本地人的正常生活,所以,灾区外的地方顶多只给灾民提供一些帮助,捐钱捐物什么的,但不会接纳、收留他们。
这就好像再怎么心善的人,也只会对门口的乞丐赠予钱物,绝不会把乞丐带回家让他成为自家的新成员。
因此,灾区外的地方对灾区灾民基本上是持既同情又排斥的态度,很多地方甚至紧闭大门对灾民严防死守。
然而,这对夏华来说,却是一个“机会”。
人,绝对不是负担、累赘,恰恰相反,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夏华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岂能没有足够的人?灾荒期间,人恰恰是“最不值钱”的,别人把灾民视为洪水猛兽,夏华则把灾民视为金玉珠宝。如此,这场中原洪灾、饥荒不正是夏华吸纳人口的大好机会吗?此举既能救人无数、功德无量,又能壮大夏华的实力。
想要实现这一点,毫无疑问,夏华又要出巨量的钱粮财物,没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基础是根本办不到的。换成海瑞,他虽跟夏华一样爱民,但他两袖清风,绝对达不到夏华的程度。
夏华虽不在国内,但他在国内有势力、人脉网,他的财富积蓄也基本上在国内。得知中原爆发洪灾后,夏华立刻飞马飞鸽传信联系上卢泰、汤显祖、马鸣毂,吩咐他们调动最大限度的力量前往灾区招收流民接纳、收留到乌罗州、新安县、延长县给予稳妥安置,所需的钱粮财物不成问题,要多少他给多少。
卢泰、汤显祖、马鸣毂依夏华吩咐干这件事是绝对没人反对的,谁会反对?谁敢反对?怎么反对?中原大地一片泽国,生灵涂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卢知州、汤知县、马知县慨然救济灾民,这是善莫大焉的大好事,谁要是反对,不是讨骂么?
乌罗州、新安县、延长县三地里,延长县距灾区还算不远,乌罗州很远,新安县更远,显而易见,跟靠近灾区的地方相比,乌罗州三地招收灾区流民的成本是很高的,路途太遥远,流民一路千里迢迢,随身携带的粮食肯定不够吃,这就需要卢泰、汤显祖、马鸣毂以及他们背后的夏华掏腰包报销了。对此,夏华没有任何犹豫,人命关天呐,既是救人,怎么能精打细算地考虑成本呢?就算从灾区救一个灾民需要花一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