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推力3500千克。
正在试飞阶段的涡轮喷气式飞机,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
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
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
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
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
翼展10.60米,机长12.46米,机高4米,机翼面积25.8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6.5吨,巡航速度800公里,最大平飞时速1210公里,实用升限16000米,最大航程1860公里。装1台YH-1涡轮喷气发动机。机头左侧2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1门37毫米机炮;左右翼下可各挂1颗100~250公斤炸弹,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对讲系统、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
试验数据完全达到刘浩要求的设计标准,还有两项极限试验完成后将投入正式生产,为了保密需要,生产厂王莉设在兴安盟基地。
说起这个飞机的很多设备,都要感谢徐磊的支持,原来的战斗机的敌我识别、测距器、弹射座椅都是没有的,王莉的情报员始终跟进国外飞机的新科技,有些东西在他们国内并不是什么敏感的东西,都是民间工厂生产的,徐磊知道这个情报后,委托约翰直接到大学找到科研带头人直接花钱就买到几项飞机的配置设备生产图纸。
现在,徐磊还有一个团队在钻研雷达的技术,这个团队融合了米国日耳曼和鹰国的科研精英,这些精英被约翰送到徐磊在美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小岛面积十五平方公里,设有机场跑道,简易码头,岛上绿树成荫,沙滩雪白,海水清澈,是人间仙境,岛上有淡水,这才是徐磊首选的原因,岛上图书馆、实验室、加工车间应有尽有,每个到小岛的科学家来了之后都非常高兴,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几十名有共同语言的专家,他们在沙滩休息的时候也不忘争吵,当然,是学术上的争论,就是这些争论。让日耳曼的一位科学家脑开顿塞,成功地得到在干扰环境下获得的实验数据,为雷达的关键元件的突破打开了思路。
只是先期试验的雷达不甚理想,首先,显示器是原始的电子管阵列,达不到要求,其次各种设备拼凑到一起,如此笨重根本无法实际运用。
从炎黄来的一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个难题,所有探测和计算设备传输到他的计算机上,他的计算机显示器是非常小的晶体管构成,清晰度非常高,其他设备经过他带来的团队改造,也都实现小型化,在海边实验,综合一体机可以发射接收到五十公里外的物体,得到这个数据,这些科学家欣喜若狂,便加入实用化的研究中。
这些亚洲的科学家,大家应该知道,是刘浩早就立项的计算机晶体管微型化的团队,他们带来的也是他们革命性的产品,微型计算机,虽然对二十一世纪来说,这个微型计算机就是个笑话,但他前进了一代,说是革命性的也不为过。
刘浩知道,雷达离开计算机的计算,什么都做不了,之所以岛上造不出雷达是他的计算机跟不上。所以把刚刚开发出来的半成熟产品急忙送到岛上进行测试,知道结果后,其他人都兴高采烈,刘浩知道他们计算机团队研究的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对他们说:“我们这个计算机只是属于最初级阶段,我们的语言编制还不完善,计算通路太单一,这些都要继续探索,晶体管小型化还有待进步,当然,这需要各方面共同进步,不能有一方面短缺,电线的加工已经不好再细,但可以生产薄铜片,把薄铜片附在绝缘板上,在板上印刷电路,印刷的材料用防腐蚀材料,得到电路板后将缩小的晶体管和其他元件装到电路板上,就减少了你现在一堆元件堆积起来的体积,那样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线缠绕,散热性好还不会发热。更科学的还可以将微小的晶体管直接埋在预制的绝缘板上,有些电阻只是印刷了一点碳晶体,覆盖一层绝缘胶后和露出来的一个电阻元件是一样的效果。你们可以对这方面开始微型化的研究。”
几个科研人员面面相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