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理……是这个道理,或许便如人天冷穿衣烤火一般。可陈大人突然提及此事,与本案有和关联?”
“呵”,陈逸嘴角稍稍一翘:“蚕是如此,那……”
“蛆又何尝不是一样?”
……
不仅是仵作、叶淑怡,还有陈逸随行的其他校尉,众人都看了过来,目光有些诧异。
这养蚕是养蚕,和尸体生蛆这种腌臜事也能相提并论吗?
陈逸一开始就检查了尸体腐烂的程度,再查验了尸体上的蛆虫生长状况,确实是死了一周的样子。
但凡事都有例外。
蚕在0度以下会死亡,7度会停止生长,15-25度最佳,35以上不利于生长。
从蚕种孵化到最后的上蔟作茧,蚕房内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4-28℃。当室外气温低于18℃,如果养蚕户不及时采取增温措施,那么部分蚕体就可能停止生长。入冬以来,气温持续下降,很多蚕农就封死蚕房通风口,采用炭火来增加蚕房里的温度使蚕正常生长吐丝。
伪造尸体的死亡时间也是一样。
就算不是法医,只要是个二十一世纪看过刑侦剧集的观众,多多少少也听到过“把尸体泡在冰水中误导刑警办案”的剧情。
这“把尸体泡在冰水中”,就是为了让尸体的变化与常温下出现差别,进而影响刑警和法医的判断。
而现在屋中的几团炭黑渣子,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就跟养蚕一样,将屋内的温度升高,尸体的腐败就跟泡入冰水恰恰相反,速度会比在常温下更加快。于是仵作到场,就能得出与真实死亡时间不一致的结论。
若说是李叔在自家生火烤火,则实在是有些牵强。毕竟没有人在屋里的地板上点起柴堆的,失火了怎么办?而且就算要点火,点一堆也就罢了,点三四堆……是嫌屋里的空气太好,要多生点烟尘熏腊肉吗?
这太不合常理了,只能推断成是有人故意为之,而且这个人……还是懂尸体变化腐败的学问的。
陈逸尽量忍住自己想要打量仵作的眼神,免得引起了对方的警觉,只说道:“王知县,这屋内之景,似乎颇有蹊跷。你且说说,这些污秽之物,何以会出现在此处?”
王学岭闻言,心中咯噔一下,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躬身答道:“回禀陈大人,这叶家旧宅久未有人居住,加之近日风雨交加,或许是屋顶漏雨,溅落了炭火所致。只是未曾想,竟会遗留下这等污秽。”
陈逸轻轻摇头:“哦?仅是如此简单?王知县,你我身为朝廷命官,理当明察秋毫,不可有丝毫懈怠。这污秽之物,分布位置颇有规律,不像是偶然生成的,反倒似有人为布置之嫌。”
王学岭闻言,心中更是一紧,面上却仍保持着谦卑之色,躬身道:“陈大人明鉴,下官疏忽,未能及时察觉此中异样。请大人放心,下官即刻命人详加调查,定当给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态度很是恭谨,但陈逸并不为所动,只转头朝旁边的丁老三唤道:“你去一趟城里。”
丁老三马上过来拱手道:“大人,有何吩咐?可是要拿人?”
“不是”,陈逸摇了摇头:“你去找间卖瓷器的店铺,去买五十个瓷瓶。”
“啊?”丁老三有些愣:“瓷瓶?还要五十个这么多?”
“是的,要小点的,越小越好。”
“小一点的瓷瓶?”丁老三还是有些莫名其妙,顺着陈逸的话又复述了一遍:“最小的吗?”
“嗯”,陈逸点点头:“就那种拇指大小的就行,平时装什么鹤顶红、牵机散之类的,用量不大,瓶子自然也很小。”
王学岭一听,顿时打了个哆嗦,这锦衣卫是要干嘛?又是鹤顶红,又是牵机散的,难道他要杀人灭口?
见丁老三还在发愣,陈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快去,速去速回。我在这儿等着你,哦对了。再买一刀白纸,一副笔墨,一瓶浆糊。买不到浆糊,打碗米汤回来也行。”
丁老三更茫然了,但千户大人既然交待了任务,自己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只本能般地行了个礼,随即匆匆出门驾马而去。
“陈……大人,您这是……”王知县一样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终于是忍不住好奇地过来问道。
“稍安勿躁”,年轻的千户大人嘴角一咧:“要查死者的死亡时间,并不是只有看尸体腐败一个办法。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日之事,亦是如此。本官欲以他法验证死者之真实亡辰,非仅凭肉眼观腐所能尽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