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这个导演不差钱! > 第139章 狂风大作,海面并不平静

第139章 狂风大作,海面并不平静

变化从来都无声无息。

一如死亡来得毫无征兆。

变故传来的时候,国内还沉浸各大影评人的夸张溢美之词中。

来自于北美影片人史蒂文·科恩。

这是一位老朋友,在面对观南的电影时,他的影评多为溢美。

这回的影评更是难得的温情。

【生与死的叹息——纪一次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

【观,一直是我倍加看好的导演。在东京电影节之后,他消失了两年。当然,这并不说明他没有在拍摄影片,他依旧在以旁人想象的速度肆意挥发灵感,并给观众们带来绝无仅有的观影体验。

在拍摄这部文艺片之前,观的上部电影是一部商业片,一部拍得很好,有血有肉的商业片。尽管我本人不太爱……

好在观在短暂的玩耍后,给我们带来一部文艺片,一部非常有特点、充满东亚风情的文艺片。

在写这片影评之前,我特意调查了东亚方面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畏惧死亡、他们恐怖死亡,死亡与他们而言是有去无回的路程,甚至是那个庞大的王朝君主们代代都在恐惧死亡,为此求仙问道(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所以我很诧异观的新电影切入点是如此的奇妙。

他摈弃了东亚对死亡的恐惧,将温情的笔触放在那些被留在人间的群体上,通过一个并不受欢迎的职业——入殓师——作为中介,来给予残酷的死亡默默温情。

入殓师是联系生与死的叹息桥,让死者在离开的瞬间还享受活着时的一切。他们的动作轻盈且尊重,如同古老的仪式,一举一动都是一丝不苟的公正。

可死人拥有什么感情呢?

死人是毫无尊严的。

这并非是假话。读者们尽可以去医院的停尸房看看,去殡仪馆瞧一瞧,有多少具无名女尸像扔垃圾般被丢出来,又被粗暴地塞进焚尸炉。

人类的尊严仅有维持在失去呼吸那一瞬,在那以后一切的尊严都由别人给予。

有些时候,我会思考,如果死后还有灵魂,这么“人”该如何看待自己被粗暴对待的尸体?

是痛苦的不甘心,还是漠然的冷眼,亦或是无所谓的冰冷?

死亡是一道门,隔绝着埋葬在泥土中的嫩芽与腐烂身体上的蛆虫。

好了,抒情给得足够多,该来说说导演的表现。

非常惊艳,甚至是超乎想象。在我的记忆中,观南是个笔触冰冷的导演,用黑色的尖锐镜头挑开社会中的不可言喻的黑暗面。但在这部电影中,他的笔触却很温柔,温柔得都不像他,含情脉脉的将沉重话题轻柔化。

这可能是导演对题材的特殊处理,联想到导演的年龄以及几部电影风格的巨大差异(有一脉相承的点,但依旧风格差异巨大),不难理解这种改变。

只能说,年轻人有冲劲,喜欢改变、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这也让我对观的下部影片更加期待。

至于金狮奖……哈哈哈,组委会不颁发给《入殓师》,绝对是他们眼瞎。这是我本年度看过最好看的电影,推荐每个可以去电影节观看的朋友们,赶快去看,再不去看,就要等片商购买再转到国内播放。

以我对观历来影片的理解,那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外国影评中满是溢美之词,国内影评人也不甘落后。

特别以李修平为主,永远冲锋在第一线。

【笃笃笃——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

【第一次来到威尼斯电影节,丽都本岛很狭窄,意大利远远没有国内那么方便。

作为个说话很难听的人,我,李修平,实名请意大利官方管理一下旅游业,至少将你们那该死的黑车司机搞定。

如果是要当秧歌start的甜甜圈头金发小哥,我可以勉强接受,鉴于他那个不太当人的生父(dio)。但是寻常个意大利司机居然敢坑那么多钱,我表示不甘心!不愿意!拒绝接受!

抱歉,说了那么多废话,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电影。】

【电影很好看,但与其说是电影好看,不如说是电影呈现出的文化内核好看。

观导自从《我不是药神》后,一切在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电影中。药神中是求神不如求人,《入殓师》则是死亡的传统性与文化的特殊性。

哎,知道大家会觉得很奇怪,请听我细细道来。

观导另类地解析了死亡。旧时的国人恐惧死亡,认为那是嫉妒的绝望与无尽的苦痛,于是道教飞升、佛教赎罪。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凡人很难去克服这一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