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难受的程度越来越高,即便王辅臣本人能忍着,他手下忍不住。
因为粮饷和马匹分配的不公平,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一怒之下,带着人就朝着八旗军营冲了过去,莫洛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咽喉就被人射了一箭,最后身亡。
还有一个记载是说,这是王辅臣亲自上场开始攻击莫洛军营,最后杀了莫洛,反正不管怎么说,莫洛就这样没了!
莫洛是上面派下来的,王辅臣杀了莫洛就算是没有了回头路,就让人联系了吴三桂,表示自已愿意投降,并且反清!
康熙知道以后,当时就蒙了,明明自已让莫洛去平叛的,怎么莫洛把自已给平进去了?当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还在北京,康熙就让王吉贞给王辅臣捎话,说这个事情,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希望你能够迷途知返。
王辅臣也确实很猛,先攻破兰州,陕甘地区就特别危急了,而豫亲王多铎的儿子董额又明显是一个废物,攻了平凉八个月都没有打下来,康熙思索半天之后,决定让图海出前往陕西平叛。
王辅臣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下面我们接着说回吴三桂。
当时清军能打的人,基本算是青黄不接了,多尔衮这一代人已经全死了,而主攻岳州的尚善在那个时候虽然打仗不算很厉害,在清军宗室里面相当可以了,尚善就大搞心理攻势,一边宣传只要吴军的将领投降,朝廷就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了水军开始阻截吴军北上,算是遏制住了吴军在湖南的势头。
尚善的想法是不打算和吴军硬碰硬,而是打算通过时间来拖死吴三桂,尚善经过观察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吴三桂现在看起来挺猛,但是吴三桂没有清朝有钱,他根本耗不起。
不得不说,尚善这个策略挺好!
只不过上面不怎么同意,准确的说是康熙不认可。
这一幕,其实似曾相识,这个时候的康熙很像明朝的崇祯,都是什么都不懂,然后开始瞎指挥!
另一方面,吴军在四川的进攻刚到陕西边境,就被张勇给击败,然后退守汉中。
而其他几路造反的,也都不顺利。
察哈尔部被图海击败,康亲王杰书又击败了耿精忠,顺带着压制了尚之信,让吴三桂更加孤立。
对于吴三桂来说,这个时候只有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王辅臣身上,希望他能成为自已最强外援。
莫洛之前把王辅臣给逼急了,王辅臣一怒之下就杀了莫洛,这一杀算是闯了大祸,所以王辅臣不得不反,而康熙在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一方面派抚远大将军图海前往陕西平叛,一方面又下旨赦免王辅臣的罪过。
图海曾经是王辅臣的老上级,两个人也算是熟人,经过图海开导之后,王辅臣算是又投降了清军!
王辅臣的重新投降,让吴三桂彻底绝望了,这个时候,吴三桂如果再去打川北和汉中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只能重点开始进攻湖南。
本来事情到这个地步,对吴三桂就已经很不如意了,结果又发生了一个事情。
原来在广西的孙延龄本来归顺了吴三桂,结果朝廷安插在吴三桂内部的间谍傅弘烈又忽悠了吴三桂,说孙延龄这个人想要降清,于是吴三桂也没有调查,就派人刺杀了孙延龄,让傅弘烈去安抚广西人马。
结果等到傅弘烈占领广西之后,马上宣布归顺朝廷,吴三桂又失去了广西。
这里说一下,孙延龄的老婆叫孔四贞,也就是说他是孔有德的女婿。
湖南战场上,康熙一遍遍的要求必须速战速决,但是前线官兵倒是一直不着急决战,毕竟那会大家都看出来了,康熙的军事能力相当之菜,所以清军也没有怎么理会康熙的话,而是专打吴三桂防御薄弱的地方,留下那些军事重镇就是不打,还不断宣传朝廷的政策,希望吴军赶紧投降。
结果,吴军中的一些将领真的投降了。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一定是自已的口号出了问题,军中没有了凝聚力。
怎么让军中有凝聚力呢?
吴三桂想到了称帝,就改国号为周,从此不再提反清复明,然后吴军一边打,一边在占领区搞科举,这么一来,也确实很管用,即将瓦解的军心就此凝聚了起来,所有人都想着当开国功臣,战斗力又提高了一波!
只不过吴三桂这个皇帝只当了半年,然后就病死了。
有人说吴三桂如果不死,说不定还能折腾好多年,对这个话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吴三桂死了之后,他的孙子孙吴世璠在吴三桂部下的支持下继位,吴世璠这么菜,还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