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斤!”元知府说起这个,浑身是劲,“这说明,金平县主的主意并非空穴来风,按照金平县主的想法走,宜州未必不会成为一个产粮大州!”
马车一路过去,路两侧的田地里随处可见迎风摇曳的秧苗,农人们在田地间忙碌着,宁静祥和,和这一路所见所闻,大不一样,这里明明靠近战场,却好像和京城一样是个太平盛世。
一直到下午日头偏西的时候,马车才终于到了金平。
远处忽然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叫霍启明大吃一惊:“这么厚的读书声,应当是有很多学生,金平县这是办了多大的书院?”
马车越走越近,读书声越来越清晰。
霍启明干脆下了马车,循着声音走到了学堂门口。
只见五六个学堂里坐满了孩子,其中一个课堂里,周秀才领着孩子们在读三字经,另外几个课堂,是大点的孩子,带着小点的孩子读书,每个孩子脸上都是专注,眼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种穷乡僻壤,居然有这么多人读书!
这一幕,完全超出了霍启明的认知。
霍启明呆呆道:“都说宜州穷,每年上交的税也是最低,这里的百姓居然还有钱送孩子读书……”
“非也非也!”元知府忙道,“这学堂是金平县主命人修起来的,夫子是从流民中拉出来的一个秀才,就把学堂开起来了,不需要任何束脩费,只要谁家孩子想读书,就送来,金平县主说了,教一个是教,教一群也是教,跟着周秀才学就是了,若是有谁特别有读书的天赋,也是金平县主出钱,送去宜州书院深耕。”
霍启明喃喃开口:“金平县主……”
他知道,这位金平县主是京城襄阳侯府的千金,说起襄阳侯府,他还是知道的,老侯爷年纪轻轻就让儿子承袭爵位,襄阳侯却沉浸享乐,襄阳侯府世子爷也是出了名的不上进……这样的李家,居然养出了这样一个千金?
以工代赈、修路、修水渠、广增粮、开学堂……这些政策要是一一布下去,宜州怕是很快发展起来。
他有些迫不及待想见一见这位县主了。
第153章 医堂
“见过巡抚大人!”
李知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霍启明抬头看去。
一个穿着月白色裙衫的女子朝他走来,她乌黑的发丝高高挽起,发间只簪着一根简单的钗子,她腹部高耸,却健步如飞,不一会就走了过来。
她福了福身,行了个礼。
县主是正二品,巡抚也是正二品,但巡抚是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作为县主,自然得行礼。
“金平县主安。”
霍启明拱手,回了个礼。
李知月笑着道:“从宜州到金平,一路也是折腾,巡抚大人先请进县主府休息。”
霍启明点头。
从学堂一路走到县主府,路上经过流民所居的一片地,去年,那块地方都是窝棚,几根树干盖一块油布,就是一个住处。
过年前后,家中赚了点钱的人,都想法子把住处盖起来了。
一个一个的土坯房子挨着建在这片土地上,屋舍整齐极了,有些房子还在修建,男人们热火朝天盖房子,女人们坐在大树下,有的在带孩子,有的在缝衣裳,有的在喂鸡喂鸭,大公鸡扑腾的翅膀飞到树上,惹得妇人们一阵笑骂。
这样寻常的场景,居然在一个个刚失去了家园的流民之中发生着。
霍启明不由开口:“金平县主很有治理之才。”
“巡抚大人过誉了。”李知月扶着腰身开口,“我就想着让大家有活干,能吃饱肚子,别聚在一起生事就行了,若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谁也不想当叛贼。”
“是啊,老百姓所求就是这么简单。”霍启明感叹一声。
接下来许多天,霍启明在金平县走了一遍又一遍,甚至还亲自下地研究李知月嘴里的杂交水稻,只不过他不懂农学,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当然,懂得种植的乡下老把式,也不明白杂交水稻是什么东西。
但,既然县主说了,只要这样做,就能提高产量,那就这样做试试看,也就辛苦一点罢了,不妨事。
霍启明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生机。
他深吸一口气:“程指挥,我这写折子……不,写折子没用,太子殿下定会拦截,我这就回京上奏,请朝廷派兵增援,拿回雍州!”
朝廷目前分两派,太子党和四皇子党,四皇子明显拉拢程长宴,太子一定会百般阻挠程长宴立战功。
他得回京,上朝,将宜州这边的情况,仔仔细细告诉京城的每一个人。
不管那些官员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