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 > 第18章

第18章

洪武二年,春日的阳光虽已温暖大地,但大明南京皇宫内,气氛却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朝堂之上,龙椅高悬,朱元璋身着龙袍,面色铁青,手中紧握着一份密报,那是刚从沿海快马加鞭送来的急件——倭寇再次侵扰我边疆,百姓苦不堪言,海疆不宁。

“啪!”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案,震得殿内众人皆是心头一颤,连空气都似乎凝固了几分。“倭寇猖獗,屡犯我境,朕心甚痛!”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闻言,纷纷跪倒在地,有的面露愤慨,有的则眉头紧锁,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倭寇如此嚣张,实乃我大明之耻!臣请命,愿领兵出征,誓将倭寇驱逐出境!”一位武将挺身而出,声如洪钟,眼中闪烁着决战的火花。

“臣附议!倭寇一日不除,我沿海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宁!”又一位文臣站了出来,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忧虑。

然而,朱元璋并未立即应允,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沉声道:“诸位爱卿,朕知尔等忠心可鉴,但战事一起,必生灵涂炭,非万不得已,不可轻启战端。朕意已决,先礼后兵,派使者前往倭国,面见倭王,晓以利害,令其约束倭寇,不得再犯我大明疆土。”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赞同,认为此举彰显了大明之大国风范;也有人担忧,怕倭王不听劝告,反而更加嚣张。

“陛下圣明,但倭人狡诈,恐非一纸文书所能震慑。”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提醒道。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睿智的光芒:“朕自有计较。使者不仅要带去朕的警告,更要带去我大明的实力与决心。让倭王明白,我大明非软弱可欺之辈,若其不识好歹,朕必亲率大军,踏平其国,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精神一振,纷纷表示愿为陛下分忧,誓保大明海疆安宁。

“诸位爱卿,关于出使倭岛的人选,朕已思虑良久。此次使命重大,非但要有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更需精通外交之道,方能不辱使命。”朱元璋缓缓开口,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掠过,寻找着最合适的人选。

“陛下,臣以为杨栽大人乃是不二人选。”一位大臣率先发言,他深知杨栽不仅学识渊博,且曾多次出使外国,经验丰富,是出使倭岛的理想人选。

“哦?杨栽?”朱元璋闻言,眉头微挑,似乎对这个提议颇感兴趣,“杨爱卿,你意下如何?”

杨栽闻言,连忙从席位上起身,躬身行礼道:“陛下,臣虽不才,但既蒙圣上垂询,自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他的话语中既有谦逊也有坚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好!杨爱卿既有此意,朕便放心了。”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此行非比寻常,仅凭杨爱卿一人之力恐难周全,还需再选几位得力助手。”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纷纷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筛选,最终确定了包括杨栽在内的七人使团名单。这七人中有擅长言辞的外交高手,有精通倭语的翻译官,还有武艺高强的护卫队长,他们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技能和使命,准备共同踏上这趟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

“好!就依诸位爱卿所议,由杨栽等人出使倭岛。”朱元璋一拍龙案,做出了最终决定,“朕在此预祝诸位使节马到成功,为大明赢得尊严与和平!”

.................................................................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存在两个对立的朝廷——南朝和北朝,分别由不同的天皇和幕府将军统治。南朝的实权掌握在怀良亲王等武将手中,而北朝则逐渐在室町幕府的统治下稳定下来,并最终实现了南北朝的统一。

具体来说,南北朝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日本从镰仓幕府时代向室町幕府时代的过渡。

日本南朝摄政王怀良亲王,坐在他那装饰着古朴刀剑与屏风的宫殿内,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朱元璋送来的国书,仿佛那是一份烫手的山芋。

阳光透过纸窗的缝隙,斑驳地照在他冷峻的面容上,却未能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朕为中国主此皆天造地设华夷之分,朕若效前王,恃甲兵之众、谋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