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多,远涉江海,以祸远夷安靖之民,非上帝之所托,亦人事之不然。或乃外夷小邦,故逆天道,不自安分,时来寇扰,此必神人共怒,天理难容。征讨之师,控弦以待,果能革心顺命,共保承平,不亦美乎,呜呼!钦若昊天,王道之常,抚顺伐逆,古今彝宪。王其戒之,以延尔嗣………】
国书中,朱元璋首先强调了“顺天者昌,逆天者 亡”的古今定理,并回顾了元朝末年以来,自己如何顺应天命,收复失地,建立明朝的历程。
接着,他提及已向高丽、安南、占城、爪哇、西洋、琐里等国派遣使节,这些国家大多已顺天奉命,称臣入贡,表达了对四夷归附的期望。
对于倭国,朱元璋在国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朱元璋要求倭国国王,如果愿意臣服于明朝,就应当派遣使节前来朝贡,以表示对明朝的尊重与归顺。
如果倭国国王不愿臣服,那么应当加强自身的防御力量,确保国家的安全,不要再来侵犯明朝的边境。
严惩寇盗:对于倭寇问题,朱元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他警告说,如果倭国继续纵容倭寇侵扰明朝沿海,那么明朝将不得不派遣军队前往征讨,直捣倭国国都,俘虏其国王
“哼,巴嘎呀路!大明皇帝朱元璋,竟敢以如此傲慢之姿,向我国发号施令!”怀良亲王怒不可遏地将国书摔在案上,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愤怒,“我倭国虽小,却也是独立自主之国,岂容他国随意践踏!”
区区大明算个狗屁东西,曾经一路征服的大元朝,他们都不放在眼里,区区一个大明也敢册封他们为国王?【1】
身旁的侍臣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怒了这位暴怒的摄政王。
“来人!”怀良亲王猛然站起,声音响彻整个宫殿,“将这些大明使者带上来!”
不久,五花大绑的明朝使者们被押解至大殿中央,他们衣衫凌乱,脸上满是惊恐与不屈。杨载作为使团首领,尽管身处绝境,却依然保持着一份从容与镇定,他抬头望向怀良亲王,目光中既有愤怒也有不屈。
“怀良亲王殿下,我大明皇帝陛下乃是出于两国和平与百姓安宁的考虑,才派遣我等前来。您若一意孤行,只怕会引来不必要的战争与灾难。”杨载的声音虽弱,却字字铿锵有力,直击人心。
然而,怀良亲王却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和平?安宁?大明皇帝若是真有此意,又怎会如此咄咄逼人?我倭国虽小,却也知‘士可杀不可辱’的道理!”
言罢,他猛地一挥手,下令道:“将这些使者中就地斩杀,以示我国之威严!”
随着怀良亲王冷酷无情的命令下达,大殿内顿时笼罩在一片死寂与绝望之中。侍臣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明朝使者中的一人从人群中拉出,准备执行这残酷的决定。杨载和其他幸存的使者目眦欲裂,却无力阻止这场即将发生的悲剧。
“住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沉稳而坚定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即将执行的暴行。怀良亲王转头望去,只见一名年迈却威严的幕僚缓缓走出,他是怀良亲王最信赖的顾问之一。
“殿下,请三思。”幕僚深深鞠躬,语气中充满了恳切与理智,“大明乃西方大国,其实力不容小觑。若我们今日轻易斩杀其使者,必将激怒大明,引发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此举于我国无益,反而可能将我们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怀良亲王闻言,眉头紧锁,内心挣扎不已。他深知幕僚所言非虚,但面对大明的威胁与挑衅,他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
“可若我们示弱,岂不是让大明更加嚣张?”怀良亲王怒视着幕僚,声音中带着不甘。
“殿下,示弱并非真正的软弱,而是智慧与策略。”幕僚耐心解释道,“我们可以先回复大明的国书,表明我国对于倭寇问题的重视,并承诺会尽力查办此事。同时,我们也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北朝的沟通,争取实现南北朝的统一,以增强我国的实力与地位。待时机成熟,我们再与大明进行更深入的谈判,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
怀良亲王听到幕僚的劝说,非但没有平息怒火,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猛然一挥衣袖,打断了幕僚的话语,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够了!我怀良亲王岂能受他人之辱,更不容许他人对我国指手画脚!”他声音洪亮,震得大殿内的空气都为之颤抖,“大明若真敢出兵,我必以我国武士之勇,扫灭来犯之敌,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片海域的真正主人!”
大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