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场关于学术的讨论,竟然会引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快,快把那些读过三体的人都给我抓起来!”将领一声令下,官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逐一搜查读书人的书卷和行李。一时间,茶馆内乱作一团,读书人们纷纷惊慌失措地躲避着官兵的追捕。
“不要啊!我只是好奇看看而已,并没有传播什么邪说!”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哭喊着求饶,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嘈杂之中。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一些年长的读书人则低声念叨着这句话,他们深知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任何对朝廷政策的质疑或讨论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明哲保身。
随着官兵的搜捕行动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被抓了出来,他们被五花大绑地押出了茶馆,带往了未知的命运。茶馆内剩下的读书人则个个噤若寒蝉,再也不敢提及任何与三体有关的话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大明士林。
读书人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那个禁忌的话题。而三体一书,也从此成为了他们心中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
.....................................................................
在大明应天府那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朱标与朱元璋父子俩身上,他们正站在一张宽大的龙案前,案上铺展着一张精心誊写的帝王庙建造进度报告及一份沉甸甸的帝王祭祀名单。朱标,这位温文尔雅的太子,脸上洋溢着完成重任的喜悦,他轻声细语地向父皇朱元璋汇报:“父皇,儿臣幸不辱命,帝王庙的建造已近尾声,各项事宜皆已筹备妥当,只待父皇圣裁,定夺祭祀之帝王名单。”
朱元璋闻言,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他缓缓接过名单,手指轻轻摩挲过每一个名字,仿佛在与历史中的帝王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他沉吟片刻,开口道:“标儿,你可知,朕心中最为敬仰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他们,乃是我华夏文明的始祖,开天辟地,教化万民,对后世之影响,深远而绵长。在帝王庙的排序上,朕意仿照太庙‘同堂异室’之制,将三皇五帝置于最显要之处,以彰其功德,示我辈之尊崇。”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语气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继续道:“至于那秦始皇,虽一统六国,功在千秋,然其治国之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与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相较,亦无甚区别。朕以为,帝王之德,在于仁政爱民,非但武功赫赫,更需文治昌明。因此,秦始皇之名,不宜列入帝王庙祭祀之列,以免误导后世子孙,忘却了仁政之本。”
朱标闻言,轻轻点头,表示赞同父皇对秦始皇的评价,他温和地说道:“父皇所言极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其功不可没,然其暴政亦是不争之事实,功过相抵,确难入帝王庙之列。相比之下,刘邦高祖则更显仁德与智慧。”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继续说道:“正是如此,刘邦高祖,他灭秦朝,败项羽,以宽厚仁慈之心,度量天下,其威风凛凛,令四海之内无不臣服。他开创的大汉基业,绵延四百年之久,其君临天下之德,建立的万世功勋,实乃我辈帝王之楷模。因此,朕意将刘邦高祖之名,赫然列入帝王庙祭祀之列,以彰其不朽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