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标却似乎有些迟疑,他轻声问道:“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唐太宗虽功绩显赫,但他也曾杀兄夺位,这与隋文帝的篡位行为,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何我们能祭祀唐太宗,却不能保留隋文帝在帝王庙的位置呢?”
朱元璋闻言,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如何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他缓缓开口:“标儿,你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唐太宗的功绩,确实远非隋文帝可比。他虽夺位,但那是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将这段历史写入史书,这份光明磊落,实属难得。他让后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功与过,任由世人评说,这份胸襟,更是令人敬佩。”
“至于隋文帝,他的篡位行为虽有其时代背景,但手段之狠辣,影响之恶劣,确非唐太宗所能比。朕罢黜其在帝王庙的祭祀地位,也是出于对大明江山稳定的考虑。朕希望,通过祭祀这些真正值得敬仰的帝王,能够激励我大明子孙,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他们的错误,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
朱标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深深地向父皇行了一礼,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父皇的深意。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帝王祭祀名单上,眼中闪烁着满意与赞许的光芒。他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道:“标儿,你做得真是周到,连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都考虑到了。这两位帝王,各有千秋,皆是我华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豪。”
他首先谈起了对赵匡胤的评价:“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顺天应人,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和平地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减少了战乱之苦,实属难得。他统一了海内大部分地区,虽然生前未能完全实现中原的一统,但他的功绩已足以彪炳史册。赵匡胤的治国理念与军事才能,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借鉴。”
话锋一转,朱元璋又谈到了对忽必烈的评价,语气中竟带着一丝出人意料的正面色彩:“至于元世祖忽必烈,这位来自草原的雄主,他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平定四方,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更将版图扩展至中原乃至更远的地方,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虽然元朝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但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继续说道:“朕之所以将这两位帝王也列入帝王庙的祭祀名单,是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民族背景,他们的成就与贡献,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祭祀他们,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于我大明王朝的繁荣与稳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朱标在一旁聆听,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慨。他深知父皇的每一个决定都蕴含着深远的考虑与智慧,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以父皇为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有远见、有胸怀的君主。
正当朱元璋与朱标沉浸在对历代帝王的讨论之中,一名礼部官员匆匆步入殿内,手中捧着一份沉甸甸的名单,神色恭敬地禀报道:“启禀皇上,帝王庙功臣名单已整理完毕,请皇上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