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沉唐序歌 > 第二十一章 屈突通

第二十一章 屈突通

此地步,你也还是早些归降为好啊。”但尧君素却态度坚决,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主上委任你守卫关中的重任,将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了你,你又为什么投降呢?现在还到这里替人家作了说客!你胯下骑着的马,就是陛下赏赐的,你还有什么脸再骑着这匹马呢!”屈突通叹息道:“唉!君素,我是力尽图穷才来的啊!”但尧君素不听,说:“我的力量还没有用尽,你又何必多说!”屈突通无奈,只好叹息的离开。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后,李唐当时的势力超过了任何一个割据集团,但由于政权初立,其他地方势力并不听命于唐廷。薛举突然病亡后,他的儿子薛仁杲(gǎo)继位,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屈突通作为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也随军出战。当年年底,李世民于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斩杀数千人,并乘胜追击,薛仁杲被迫降唐。薛氏父子收集的珍宝堆积如山,唐朝将领们都争相夺取,只有屈突通秋毫不犯,唐高祖李渊知道这件事后,对屈突通很是赞赏。

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后,刘武周麾下大将尉迟敬德前来归降,尉迟敬德作战勇猛,多次战败唐军,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归降也是非常高兴,但屈突通怕尉迟敬德会复判,出于对李世民的人身安全的考虑,屈突通曾多次提醒李世民,后来刘武周的部将大多又叛唐而去,唐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离,便将他囚禁在军中,屈突通与尚书殷开山又向李世民进言道:“尉迟敬德刚刚投降,思想感情上还没有归顺,这人勇猛剽悍,关押的时间又长,经历了被我们猜疑,必然产生怨恨,留着他只怕会留下后患,请立即杀了他。”虽说李世民最总没有听从屈突通的建议,但对他的忠心还是非常感动的。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边的局势不断发生变化。洛阳王世充在武德二年(619年)称帝,定国号为“郑”,他利用唐军西征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朝在河南地区的部分州县,河北的窦建德实力也持续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唐军。于是,唐高祖李渊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命李世民率领八总管二十五将,统兵八万东击王世充,屈突通隋李世民讨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李渊想探试他的心意,便通过文书询问他说:“东征的事情,如今想委托给你,但是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呢?”屈突通回答说:“此行臣愿意当先锋,臣的两个儿子如果因此而死,那是他们的宿命,臣不会以私情妨碍公义。”李渊感叹道:“为保全自己的节操而死的烈士,今天我算是见到了。”

李世民率军攻占了东都洛阳外围的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后,王世充退保洛阳,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的外围势力,然后攻城,武德四年(621年),屈突通与赞皇公窦轨带兵巡营,与王世充的军队遭遇,交战后失利,李世民立即率玄甲队驰赴救援,大败王世充,斩俘敌军并将六千多人,王世充逃回洛阳。很快,王世充就率军两万出洛阳方诸门,凭借旧马坊墙垣沟堑,依托谷水与唐军对质,李世民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见王世充悉众而出,李世民抓住战机,命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人渡过谷水进击,交兵后,屈突通令部下放烟,李世民见浓烟四起,亲自率领骑兵南下,与屈突通合兵一处,奋勇杀敌,王世充率部殊死抵抗,军队阵型多次被唐军冲散,但又迅速聚合,双方激战半日,王世充被迫无奈退兵,李世民纵兵追击,斩杀、俘虏七千多人,趁势包围洛阳,王世充只得据城自守。

正在唐军将要围攻洛阳时,王世充派出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率十余万大军前来援助洛阳,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城,与王世充相呼应,二人一前一后威胁唐军侧背,面对洛阳坚城久攻不下,而窦建德快速援助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屈突通、萧瑀、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我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世充凭借坚城固守,不容易很快攻克,窦建德挟胜利之势而来,士气高涨锐不可挡,我军腹背受敌,不是好办法,不如撤退保守新安,以便等待时机。”但经过分析后,李世民最终采纳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的建议,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命令屈突通随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亲率精兵步骑进驻虎牢,同时,李世民还将自己的卫兵的一半兵力分给屈突通,用来保护李元吉。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全歼窦建德援郑大军,唐军主力旋即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两千余人投降,此战为唐朝最终统一全国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屈突通立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