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第二十三位的是李勣[ji],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mào)功,后被赐予“李”姓,又为了避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又在自己的名字中去掉了“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来是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人,隋朝末年,迁居到了滑州卫南县(今河南浚县东南),徐世勣的家廷本来十分富庶,小时候家里有很多家童,粟米堆积如山,怎么吃也吃不完,李勣和他的父亲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不管关系亲疏,都愿意救济贫苦人。
隋朝大业末年,时年十七岁的李勣见天下大乱,便就近参加了翟让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军,他劝瓦岗军的首领翟让说:“这里是你和我的家乡,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我们不宜侵扰,宋、郑两州距离相近,还临着河,附近商旅众多,我们要是去那里谋求发展更为合适呀。”翟让觉得可行,于是就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有了钱就自然有人,不久后瓦岗军兵丁兴旺,有大约一万多人。此时,隋朝遣名将张须陀率军两万多人前来讨伐,翟让惊恐之下,企图逃走,李勣急忙制止了他,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将前来的隋军全部歼灭,张须陀也当场战死。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了杨玄感的反叛案,兵败后被迫逃亡,李勣和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是个人物,二人便一同劝说翟让,让他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继续扩大瓦岗军的影响。
李密加入瓦岗后自称魏公,李勣被授予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同年,隋朝廷命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人率军讨伐李密,徐世勣使用奇计,在洛水两岸多次击败王世充,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地区突发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灾民不周,每天饿死的人多达数万,李勣向李密进言,说:“现在天下大乱,根本的原因就是百姓饥饿,吃不上饭,如果我们攻陷黎阳的国仓,开仓放粮,百姓们有了饭吃,那就大事可成啊。”李密听从了他的建议,派李勣带领五千人,从原武渡过黄河,袭击黎阳仓的隋朝守军,当日便攻克取得了胜利,开仓后让百姓随便领粮,仅仅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士兵二十多万。
此后,瓦岗军内部发生矛盾,李密在宴会上杀掉了翟让,场面极度昏暗,在场的李勣也被士兵们砍了一刀,身受重伤,幸亏王伯当急忙喝止,李勣才得以幸免,事后,李密为了稳住人心,派大将单雄信前去抚慰翟让的旧部兵马,并将这些人分别归属在李勣、单雄信、王伯当等人的麾下。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杨广,五月,李密派李勣征讨叛将王德仁,李勣率军击败王德仁,迫使他投降了唐王李渊,李勣率兵守卫黎阳仓,宇文化及率军从四面攻城,形势危急,李密亲自率领五百骑兵前来救援,李勣也从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现身在了城外,两军里应外合,击败了宇文化及。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聚集手下将士归顺唐朝,李密原来所统领的属地都由李勣接管。武德二年(619年),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封魏国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都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来,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这样做不合适,现在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报告给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自己的功劳了。”于是派使者致信李密告诉了这件事。使者来到朝廷后,李渊听说李勣没有奏表,只是写信给了李密,颇感奇怪,待到使者把李勣的本意告知李渊后,李渊非常高兴,说道:“李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忠臣啊。”于是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徐世勣从此改名为李世勣。不久后,李渊命李勣统领河南、山东的军队抵抗王世充。
这年底,窦建德攻陷黎阳,李勣的父亲李盖(即徐盖,此时已被赐姓李氏)与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窦建德俘虏,李勣率领数百名骑兵渡河撤离,但因为李盖被敌军俘虏,被迫返回投降,窦建德将李盖作为人质,仍让李勣镇守黎阳。李勣想要归顺唐朝,但又担心会祸及自己的父亲,他私下里与郭孝恪商议后,决定先为窦建德立功,赢得他的信任,然后再见机行事进行图谋。不久后,李勣击败王世充所部,多有斩获,窦建德因此对他颇为亲近,李勣在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后,成功劝说他亲征河南,企图借机将杀死窦建德,但窦建德的妻子在这个时候生下了儿子,因此大军迟迟未能起程。李勣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