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沉唐序歌 > 第七十三章 张九龄

第七十三章 张九龄

开元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在张说之后在任命的几位宰相,都因为彼此之间相处不和而被罢免,作为领导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到下属们只能能够和睦、能够团结,甚至很多时候这也是他考虑选人用人最重要的因素。开元时期,公认的最后一位贤相是广东人张九龄,张九龄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唐玄宗李隆基相中,他在做了宰相之后,也同样像唐玄宗李隆基看重自己那样,看重人才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因此,他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一直主张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过错,他也能及时地指出,并加以劝谏,而不因为唐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说一些敷衍搪塞的马屁话。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胄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做过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丞,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他在数十年的仕途中,勤政为民,刚正纯朴,为开元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备受后人的好评和推崇。

张九龄年幼时就表现出异常的聪明敏捷,并且擅长写文章,七岁那年,年幼的张九龄随家人去游览宝林寺,此时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领本府官员到寺里进香,进香的普通老百姓看到来了这么多做官儿的,都吓得赶紧躲藏起来,把游览的事儿放一边了,而张九龄却不惧不怕,站在一边大大方方的游览观看,太守见张九龄很可爱,就逗他说:“小孩,我出一个对子你来对,如果你对得正确我给你果子吃。”说完就随口说了一句上联,张九龄随口就对上了下联,对得不仅工整而且完全正确,太守吃了一惊,心想今天是遇到神童了吗?于是便想出个有难度的再试试,太守调侃着出了上联,意思是一个童子,去攀附龙、凤和丹桂,张九龄抬头一看,正面刚好有三尊大佛,不假思索的张口说出了下联,大概意思是:有三尊大佛,坐狮、象和莲花,太守惊叹道:这娃娃不是等闲之辈,长大后一定能够成大器。十三岁时,张九龄已经能够写的一手的好文章,当时,他用书信写文章同广州刺史王方庆交流后,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道:“这个孩子在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赏,对鼓励少年时代的张九龄立下远大志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年岭南韶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田地里的土干裂,禾苗枯萎,老百姓们纷纷都到寺庙去求雨。张九龄却不相信老天爷有这么大的法力,就给当地的老百姓们说到寺庙去求雨是没有用的,不少人说,只要心诚多求几次是能够感动老天的,老天被感动后说不定就会下雨呢!张九龄说:“还是我来给大家求雨吧。”只见他开始用墨砚磨墨,随着墨汁越墨磨浓,天空也越来越黑,接着张九龄把磨的墨往天上一泼,老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打那以后,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印在世代韶州人的脑海里。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信不得真,极有可能是后世的当地百姓们编纂的故事,但可以说明,在岭南当地百姓的心里,张九龄从小就有才气、有本事,从小就已经声名远播,甚至他已经被后世的岭南百姓们神化了。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依旧过人,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长安三年,时任宰相张张九龄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意思是说张九龄的文章字句上低调谦逊,贴合社会实际,有很大的用处。张说作为宰相以博学多才闻名,又是当时唐朝社会中的文人领袖,也是朝中被皇帝倚仗看重的能人,经过他的一番夸奖,张九龄的名气更大了,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心也更足了。

张九龄还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公务上朝,还是外出办公,他都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样子,衣着整洁,温文儒雅。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到吏部考试,考中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当了几年秘书郎的张九龄,工作一直很努力,但迟迟得不到升职重用,一度心灰意冷之下,萌生了归乡之念。正好当时的太子李隆基想要有所作为,重用天下有才能的人,张九龄前去面见,被升为了右拾遗,后来李隆基即位做了皇帝后,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这时,张九龄与时任宰相姚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给姚崇,提醒他在人才选拔上要“远谄躁,进纯厚”,着重选拔出一些又真才实学的人,姚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