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这里,具体的事你跟杨七合计合计。”
老夫人道:“也行。依依前些日与我分析,我也是半信半疑。如今听你一说,你对她这些兄弟的的安排,她真是料的一点不差。也怪不得她对家里没有好感呢,你为儿辈都打算的很好,咱家的女孩们就不管了?”
英王无奈道:“我平日事多,家务事都是王妃在管。我一个大男人的,还是军中的粗人,这女孩们的事向来都是母亲与王妃做打算。母亲如今问我,我也不知道该如何。”
老夫人道:“芙儿是嫡长女,今年都二十二了,她必须尽快嫁出去。蓉儿已经二十岁了,也要尽快相看人家。家里也不能耽误两个女孩,不管你此去多久回来,这两件事我与你媳妇就做主了。这次出征,虽然必胜,但战场形势,变幻莫测,务必小心。”英王连忙点头称是。
老夫人盘算道:“我们家是宗室成员,女孩子不必与皇家联姻了。芙儿是个好孩子,善良能干,就是长得平常了些。那些大族嫡系眼高于顶,凡人不入眼。你媳妇托人挨家问了,都不愿意与咱家结亲。那些来求娶的人家,要不是孩子本身不大成器,要不是对咱家所求过高。总之,目前没合适的。”
英王道:“我琢磨着,家境好坏其次,可以考虑一下那些书香门第。万一以后开科举了,读书人能通过科举直接入朝为官,我的芙儿就是官夫人了。无论如何不能嫁土豪或商家。”老夫人点点头。
老夫人想了想又道:“荞儿与老五家的茭儿今年都十八岁了,也应该相看了。我想着荞儿的事还是让李氏自己办,李氏那人可不好说话,我不想自找麻烦。上次你两个媳妇闹气,李氏就干脆买了宅子,搬进了江南院。不在家住了,也不在家吃了,不赴家宴,行事自专,这还算家里的媳妇吗?想起来心里别扭。茭儿那个孩子长的不行,脑子也不行,脾气又大,心眼又歪。叫老五惯坏了,我也没法子。茭儿的婚事就让老五拿个章程来,我就在边协助协助。”
英王道:“母亲说的是。李氏的三个女孩让她自己看着办,我也不想管。要是需要母亲出面镇镇场子,还求母亲务必赏脸。五弟家的事我不插手,只要他别犯了王法,能顺手帮的我肯定帮,其他的随他去。只是杨七这孩子我喜欢,将来肯定成大器。母亲一定要看顾好,别让五弟两口子耽误了。”老夫人点点头都应承了。
英王从老夫人屋里出来,先去了林氏的小院,与她温存了好一会。把准备建图书馆的事简单跟她说了,强调这件事对荃儿的前途有好处。告诉她在聚贤院的书房中的暗室内,留下一大笔钱财。是给杨荃入股图书馆用的,等老夫人发话时,交给杨依依安排。并写了一封手书说明此事,让林氏把手书保存好。疼惜地摸摸林氏的头,给林氏留下两个能干的暗卫,自己回聚善院去了。
英王去了英王妃的聚善院时,都后半夜了。英王妃看见丈夫自然高兴。两人聊起家里的事,英王跟她道了声辛苦。把刚才跟老夫人商谈的话挑捡了一些又说与英王妃听。没提杨七与杨荃那些事。主要说起英王妃几个孩子的事。英王妃听了几个儿子的前途安排,还算比较满意。
两人说起三个女儿,霏霏还小不着急。英王妃也是为长女、次女的婚事操心的,就对英王唠叨:“芙儿的年龄可有点过,她的婚事可愁人了。我托人跟那几家望族打听,想结个亲。其他几家婉拒了。你不知道,荥阳郑氏最差劲,他们家居然说咱芙儿个子矮小,面目平庸,怕影响了他们的后人。不愿意结亲无所谓,怎么能说这样难听的话呢。芙儿的事不定下来,蓉儿的婚事也不好越过姐姐去。”
英王道:“你也别太挑拣,那五望七姓的人家就甭想了,一个个眼高于顶,连皇家的公主都不肯轻易去尚,何况咱家。再说,皇帝也不喜欢这些世族。我心疼芙儿,她是我的长女,咱不去那些大户人家受气。咱找个书香门第,让女婿谋个中等的清闲官职。小夫妻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过一生也好。我这个当父亲的,对孩子要求不高,只他们都平安康健就好。”
英王妃想了想道:“不好吧,女盼高门。咱家是宗室,王爷有爵位,还有实职。不但弘农杨氏是名门望族,外祖清河崔氏也不是无名之辈。芙儿是咱家的嫡长女,怎么可以低嫁?开了这个头,后面的女孩婚事就不好说了呀。”
英王手一摊:“家里的事一向都是你做主,我一个军中粗汉,哪懂这些小女孩的婚姻事。我刚才已经与母亲说了,你那三个女孩的事由你和母亲商量着办,你们拿主意,我一概支持的。只是李氏的三个女孩,母亲与我商定让她自己管着。五弟那边的茭儿也让五弟自己管,你就别操她们的心了。”
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