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儿子,弘农杨氏的出身。而且杨荆是真的争气,很得皇帝和晋王的器重。年纪轻轻的,已是从三品的秘书大监,再多几年或许就要与宰相平级了呢。
还有,李夫人真的有钱,除了丰厚的聘礼,许诺如有幸结亲,陪门财给五万贯。这谁还能拒绝的了,世家大族,族内利益相争的事并不少。听着体面的,内里钱财也不够丰厚。有这么大的陪门财,李家老大怎能不心动。
李氏生的大女儿杨雯今年三岁了,白白净净胖呼呼的,小嘴可甜了。把李夫人哄得天天笑眯眯的,要什么给什么。儿子杨霍,才十个月,长得也挺好的。
杨茴过继给杨二爷当嗣子,继承了杨二爷的爵位。他这人比较爱玩,天天跟着燕兴邸的人,全国范围地去跑买卖。好容易被英王摁着头定了亲,是荥阳郑氏三房的嫡长女,郑翠。
郑氏认为杨茴只有爵位,没有实职。而且生母还是侧夫人,原外祖家是商户,这门第有差,索要八万贯陪门财。杨茴一听,能跳起三尺高。这样明目张胆地瞧不起人,索要这么多钱。这是把姑娘论斤卖呢,什么世家大户,骨子里也是商人习气。
李夫人可不管他怎么想,把陪门财还价到五万贯。只说是,杨茴与杨荆不同,过继出去给二弟,是继承了爵位的,是嫡嗣。之前杨荆与赵郡李氏结亲,给了五万贯,这会儿给郑家八万贯,处事有些不公平。万一李家知道了,给她的荆儿脸色瞧。要是五万贯不行,就说明两家孩子没缘分。郑家没法子,也只能同意了,在聘礼上又多要了些。
杨茴厌烦郑家,一直拖着没办婚事。不过,郑家催很多遍了,退婚肯定是不行的。杨茴想着明年春天就办吧,自己年龄不小了。李夫人见着他就骂,祖母也是说。老夫人年龄大了,等不起,总是盼望孙子们都成个家,她也放心了。
杨荃过继出去后,继承了杨三爷的爵位。他这人比较懂得收敛,一直很得英王的喜爱。在国子监学习了四年,皇帝特别加恩,进了太常寺当上正七品的太常博士。参加过上次的科举,没上榜。今年准备再试一次,现在正认真地攻书呢,时常也拿了自己的文章,去找白先生要求指点一下。他定亲了,是太医署首席医官张如白的嫡长女张风华。
张风华从小跟着张太医学习医术,手段十分高明。杨依依自从开办通善医馆以来,跟那帮太医混得很熟。听说了这位张姑娘,就重金请了她。张风华领着两个妹妹,霜华,长华,在妇幼医馆主理儿科。
杨依依看着张凤华年龄合适,就给杨荃撮合。杨家人一向对杨七的意见比较重视,知道她能耐。相看了张风华,十分满意。家里有个会医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英王出面,替侄儿向张家下了聘,订了婚书。只等今年秋天参加完科举,就办喜事。
封长青三年前娶了豆宝儿。两口子处得还不错,封长青那样的脑子,想哄一个女子开心,那是手拿把掐的稳当。两人的儿子封四海一岁半了,很会长,把父母的优点都集中起来,完美地避开各自的生理缺陷。脑子随了封长青,聪明得紧。
把杨姑母喜的不行,一天也离不开大外孙子。反正只有这一个女儿,女婿就是半个儿子。杨姑母干脆住到封长青的小院去了,那里离封长青上班的地方近。离听书楼也近,天天领着女儿,外孙去听书。天气好,兴致高的时候,也去东市那边的依依茶楼看戏,喝茶。小日子过得美哟,英王妃都嫉妒。
表哥陈秀,五年前科举之后就去了洛阳当县丞,在洛阳图书馆营建上面出了不少力。图书馆建好后,晋王一高兴,就跟户部那边说,陈县丞表现优秀,是个人才,要多加重用。
陈秀听了杨七的建议,首要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良种植方式。其次注意环保,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减少生活污染。然后,开拓商路,促进商业发展。在洛阳城四个角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市场。还大力支持杨七的商业街,经晋王特批,允许商业街从卯时到亥时一直营业,不宵禁。
这些措施都有了缓慢地回报,洛阳县的经济腾飞了,人口增长了很多。陈秀多次得上司夸赞,又得晋王青眼。今年初,已晋升为河南郡同知了。眼看前途光明,家里人就看重他的婚事呢,就想娶个名门望族的女子。
上天有成人之美,就有一宗好亲事掉到陈秀头上了。河南蔡家的家主蔡斌有个最小的女儿蔡姬,是家主近五十岁才生的。蔡姬上头有五个亲哥,十四个堂哥。她比最大的侄儿还小十来岁呢,在家里很是得宠。九个堂姐,都嫁了出去。只她一个还在为婚事筹谋。
蔡家正为蔡姬选婿呢,看了多少人家,都不满意。新升任的河南郡同知陈秀来拜会蔡家主,请他帮忙让出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