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好让修的水渠取直些。陈秀长得还不错,身材修长,面容清秀,文质彬彬的。蔡姬一眼就相中这位年轻的同知大人了,蔡斌夫妇扭不过女儿。
蔡斌着人打听了陈同知的来历,说是中兴城外开阳书院的学生,因参加第一次科举,侥幸上了榜。得陛下隆恩,外派洛阳。蔡斌一听就乐了:“原来是老王的学生,说起来我与王院长可是多年的好友呢。”
又详细打听了陈家,陈家家世倒不怎么显,陈家是农家大户,和工部杨侍郎是姻亲。不过陈家孩子争气,第一届科举,就上榜两人。陈秀是陈家长孙,治下有功,才升了同知。还有堂弟陈干同届上榜的,现在调去余杭当县令呢,官声不错。第二届科举,又上榜二人。弟弟陈英现在夷州做泉县县令。堂弟陈雄到柳州平县当县令呢。陈家一门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虽官职都不是很高,贵在年龄比较小,前途还是光明的。
又听闻了一件事,陈家虽名声不显,实则巨富。这条件尚可,加上姑娘愿意,蔡家就同意把姑娘许给陈秀。
陈家数年来一直种树,大量卖树苗。最早种下的那两批树木,都已成材。赶上朝廷在城外发现了煤矿,建煤矿需要大量木料,就卖了个极好的价格。发了横财的陈家,一口气在洛阳城里买了同一坊里紧邻的十来座大宅子。
这里插一句,煤炭的好处正是杨七极力向帝后建言的,耐烧,热量大,价值还不大高。用在冶炼与制砖瓦上比柴木好多了。帝后听了,就责令全国各地官员,寻找杨七说的那种黑色的石头,有金属光泽,能燃烧。还真找到不少,紧着就是各地建造开采处。
因为木柴生意好,陈家趁机就找杨侍郎求合作。杨侍郎自与英王分家后,才体会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难处。府里的人口增加了,消耗日大,进项却没有增加多少。陈家送上门来的合作,如何不心动。果然如杨七所料,杨侍郎就是个见钱眼开之辈,哪有什么原则。收到一成的回扣后,数值之大,让他乐开了花。这会儿,再看陈氏与杨蕴,越看越顺眼。
杨蕴也开始显现出天才来,小小年纪,不说过目不忘,也是记性极好,能说会道,长得还漂亮。杨侍郎年龄也大了,人老惜子,低了头,亲自去接陈氏与杨蕴回了府。陈氏小性子,人是回去了,嫁妆却还留在原处。
回归正题,陈家又极擅养植各种花草,在洛阳城外买了一块极大的地皮,一分为二,左边建了一座陈氏牡丹园,培育的牡丹,千姿百态。每到花季,牡丹园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右边却是梅菊园,到秋冬又是一场热闹。配上餐饮业,钱赚的哗拉拉的。
陈家在老家又开了很多作坊,专搞批发。有粉坊,生产粉条、粉皮、干淀粉。有油坊,生产芝麻油、芝麻酱、黄豆油、菜籽油等。有豆腐坊,生产大豆腐、干豆腐、干豆皮、油豆皮,腐竹、人造肉等产品。有酱坊,生产纯豆酱、甜面酱、西瓜豆酱、辣豆酱、酱油、醋、各色酱菜、咸菜。有杂食坊,生产干煎饼、醉枣、各色蜜饯、各色果酱、炒干果、松花皮蛋、咸鸭蛋、咸鸡蛋。还有了手作坊,专制灯笼、纸鸢、折扇、团扇。总之,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到老陈家去打工。陈家还买了几十人,培养成技术骨干。加上有杨家、李家帮扶,这些年赚的钱,不计其数。
陈干只比陈秀小一岁,也是通过第一次科举上榜,外放后表现很好,前年就调到余杭富庶之地当了县令。余杭是李家人的天下,到那里要人脉有人脉,要钱财有钱财,发展的着实不错。
他听了杨依依的建议,开发旅游资源。把漂亮的西湖加以保护,加固湖堤,遍植垂柳。湖中也种下大量不同种类的荷花。岸边的路修的平整,种了不少鲜花。
余杭绿茶早出了名,陈干就让当地农户,把能种茶的山地都种上好品种的茶树。由官府牵头,采取商家加农户的形势,把茶叶卖到了全国,甚至卖到了国外。
帮助李二爷把无涯书院打造成着名的南方书院。请了一些大儒名师,降低收费,广收学子。书院里的余杭图书馆那是江南最大的藏书楼了。无涯书院的附近就是江南印刷厂,每天生产大量的图书。开了书店,文具店,工艺品店,成了全国出名的江南图书交易场所。
余杭多古寺,陈干拜会了所有的寺院。给寺院捐赠印刷的经书善本,画本和画册,结下不少善缘。寺院也常应邀公开做法事活动,吸引了外地的善男信女。
陈干让司农的官吏,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杨七他们培养出来的优质稻种,能一年两熟或三熟。还把土暖房技术引到江南,冬天种植反季节蔬菜。菌类繁殖的技术也掌握了,丰富了江南人民的冬季生活。
杨依依上世本就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