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大臣,亲朋好友都来祭拜。
见丧事办得低调,停灵时间也不长,大多数人都赞成,觉得杨家善于揣摩帝心。也有极少数议论英王家不孝,没把老人的事办好。
太子让人时刻关注着英王几家,里外的事大致也了解一些,跟太子妃聊:“英王族兄心眼不少,这才是低调做人,高调作事。以老叔母的名义在华阴建兰馨书院,允许周边乡亲的子弟入读,困难子弟不收学费。乡人淳朴,心里不知如何感激杨家呢。”
太子妃笑:“是啊,太子一直提倡科举入仕。只要读书有成,就能参加科举,哪怕只过了乡试,也具备了秀才的身份。皇帝恩准,入士后不服徭役,减免税赋。可又有多少人有机会读书呢,杨家此举到是会邀买人心啊。”
太子道:“反正是我杨家宗亲,只要没有反意。便是邀买人心,也不碍事。我不担心英王一门,英王是个识时务的,杨侍郎也是个文人,没那么大的志气。倒是我那个好大哥,真是让人膈应。”
太子妃冷哼一声:“皇家无父母,何况兄弟,防人之心不可无。父皇身体愈发不好了,还时常惦记着大哥,你两个弟弟也有些蠢蠢欲动,还是要盯紧了那几家,不要让他们节外生枝。”
太子叹口气:“这些人,孤早都防着了,不碍事。孤现在更担心,来自淮北的疫情。前面淮北大旱了两年,全靠朝廷发放救济粮,日子苦不堪言。去年秋季又连续降雨,酿成水灾。临近地方的官员都不约而同来了奏书,诉说淮北的惨状。大水黑黄翻滚,水面漂浮数不尽的人畜遗体,偶尔能看到柳树东倒西歪的微露在水面上,落满蝇虫。恰逢母后的大丧,就没及时理会,让地方官员安排。淮北来奏,现在水落了,生民百不余一,家园尽毁,缺吃少穿,无法抵御寒冬。最可怕的是,瘟疫漫延,不可控制。”
太子妃大吃一惊,大灾之后有大疫,要是处理不好,不但会死人无数,结局惨烈,还会激起民变,揭杆而起。
朝里也都知道淮北疫情,有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问三不知。有些人虽知道厉害,却无计可施。有些人忧心忡忡,就怕瘟疫失控波及自家。
英王早荣休了,如今只有英王的爵位和太尉的虚名,蒙皇帝恩准,也不怎么上朝。他早听说淮北有疫,非常忧心。找了杨依依商量:“依依,淮北疫情情况很严重了。朝廷还没有好的应对方法,我看早晚要坏事。这可怎么是好呢,你也算咱家最有见识的,你可有什么想法。”
杨依依摇头:“大伯父,我能有什么法子。小宛姑姑招集了医馆的大夫,正研究《伤寒杂病论》呢,整理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干姜甘草汤等方子。又没面诊,不知道具体是哪种瘟疫,方子能不能有用,天知道。”
英王道:“淮北百姓,百不余一,我一想起来,心里难受。咱们总要做点什么,我也安心。”
杨依依问:“这是瘟疫,举国抗疫都不一定有用呢。咱们能配合,不能主理,这是犯大忌的。您要想做点什么,就多囤粮食、食盐、黄糖、麻布、石灰,等朝廷出了章程,给灾民送过去。您写信给三姐夫和李圭大人,让多准备海盐,粮食,我再让食品厂出产一大批方便食品备用。我让药局那边多进相关药草,制些中成药丸。”
英王点点头:“那,我们是要无偿捐赠,还是低价销售?”
杨依依想了想:“大伯父,皇帝身体不好,国事已经不大理了,现在太子监国。太子是个什么人,你我都清楚。太子妃更是个爱财如命的,没当皇后呢,就把国库当自己家的。让他们出钱,我看有点难,不如图个名。您都荣休了,我又是个臣女,不需要什么前途。这些事不如让哥哥们出面做,积下善名,对以后的前途大好。”
英王听了微微一笑:“杨家能有依依这样的孩子,真是幸事。听你这一说,咱们既能为国为民做点事,又能对子侄们的前途有助益。”
太子与朝臣们议论了几天,淮北疫情大爆,向周边漫延。杨树叹口气:“皇上,太子殿下,老臣建议,应派出十六卫中的三支大军,立即封锁淮北边境,切断交通,民众隔离。晓喻全国各州县,立刻登记淮北户籍的人,查明是什么时间从淮北过来的,只要有嫌疑,马上扣押隔离。疫区的人一有发病,马上单独隔离,给药七天,如无好转,马上挖深坑垫白灰,坑杀。如有村庄寂灭,放火烧村,以绝后患。”都知道瘟疫厉害,有人出主意,当时便有很多人附议。
李御史上言:“朝廷要赈济衣食,安抚民众,并组织医疗团队,奔赴疫区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