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你那不值钱的样子。”
六月,甄宝玉和苏正正式入职翰林院。苏正的文章写的好,史鼎立刻让他进史局协助自己修订史书。
没过几个月,又在史鼎的介绍下,进宫为皇长子讲授《春秋》,虽只是助教,但那也是能在皇长子跟前露脸的。少不得遭人嫉妒,这其中尤以状元郎的眼睛最红。
这一科的状元郎姓王名裕,是山西一个小县令的公子,他在殿试之前一直名不见经传,乡试和会试的成绩都是中规中矩,直到殿试上一篇文章得了皇上青睐,被点为状元郎。
可入了翰林院后,他的名气和人缘都不如苏正和甄宝玉。
甄宝玉就不说了,那是国舅爷。他比不了,而且人家老老实实当着打杂的活儿,也没挡他的路。
但苏正凭什么能越过他去?
他身边也有几名关系相熟的庶吉士,都看不惯苏正。
这日几人下衙后正好听见有旁的庶吉士讨论苏正青年才俊,就有人忍不住上去道:“就别吹什么寒门榜眼了,人家早就攀上了高枝儿,要不是甄家帮忙,他那儿有今天的名气。也就是皇上慧眼识珠,才点了王裕做状元,皇上的意思大家还看不明白吗?”
“状元和榜眼也没有差很多吧?”有人反驳道。
“既然没有差很多,皇上为何不成就一桩三元及第的佳话?”
王裕这时赶紧上前谦虚几句,表示自己不如苏正。“苏兄的才学是众人公认的,咱们史学士不仅让他为皇子师,还想与他结亲呢。”
“什么?史家那可是侯门权贵,能看上苏正这么个穷小子?”
“要不怎么说苏兄优秀呢,还没入仕就攀上了甄家,又认识了史家的人。要不了两年,就是妥妥的朝廷新贵。”
“什么朝廷新贵,不过是权贵的鹰犬罢了。有些事小侯爷、小国舅不好办,就让他去办。”
……
这些话第二天就传到了甄宝玉耳朵里,他在翰林院低调,不代表大家真的忘了他是当朝国舅爷。
想讨好他的人多的是,给他送这个消息的人,就是想借此搭上他的关系。
甄宝玉却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来了个当面对质。
传闲话的和说闲话的叫到一块,大家一起理论理论。
“我们和权贵世家来往,你们说我们结党。我们和寒门子弟相交,你们又说人家攀附权贵。合着我们就该谁都别搭理?”
都是读书人,哪儿经得起这样的三堂会审、公开处刑。一个个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史鼎得知此事,就跟甄老太爷说了。
“宝玉还是个小孩子心性,不会转弯儿。”甄老太爷无奈。
“这叫君子坦荡荡。”史鼎笑道。
甄老太爷心说幸亏甄家这两年坦荡,若前几年,甄宝玉这么搞,肯定有人要报复甄家、史家。
他倒也没训斥甄宝玉,有些事官场自然会教他。
到了年底,甄老太太受史家所托,为洪哥儿和柳家大姑娘柳维说媒。
这事儿都是两家早就商议好的,只是走个流程。
柳家同意后,史家就开始准备聘礼了。
湘云和段姨娘也忙起来,娶媳妇那可是大喜事,洪哥儿又有爵位在身,这婚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
第73章 一点不害羞
洪哥儿的婚事提上日程, 湘云的婚事就不能再拖了。
柳氏就和湘云道:“知道你脸皮厚,小婶婶也就不拐弯抹角的了。还是那句话,你得在洪哥儿前面成亲。”
因为保龄侯府要办喜事, 湘云一个姑娘家抛头露面的不方便, 洪哥儿要娶得又是柳芳的女儿,柳氏自然是乐意帮忙,三天两头往保龄侯府跑。
湘云就嗔怪的看了眼小婶婶, 嘀咕道:“我怎么就脸皮厚了。”
柳氏在她脸蛋上捏了一下,“我还不知道你。”她顿了顿就说:“好在你和甄家那宝玉是知根知底的,六礼办起来也快。”
湘云:“……不是, 怎么就定了是甄家表哥, 没人和我商量过啊?”
“怎么?你不乐意?”柳氏蹙眉, “听说你去江南的时候,人家郡主就教你管家看账本了呢。”
湘云道:“这能说明什么?”
“这就说明人家看上你做媳妇了啊!”柳氏笑道:“你问问你林姐姐, 她在荣国府住着的时候,他们家二太太教她管家了吗?”
湘云:“……”
柳氏看她气鼓鼓的不吭声, 就道:“你若是不同意这桩婚事, 我去帮你推了。”
湘云就轻轻叹了口气, 认真地看向柳氏, “小婶婶, 让我再想想。”她挠挠头,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