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他们不辞辛劳,西处走访,询问了包括 4 月 15 日 246 次列车包乘组人员在内的上百人。通过对仝卫在家乡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其父送她们上车时的各种细节排查,发现一切并无异常情况,从而排除了立文作案的可能性,同时也排除了犯罪分子从河南跟踪到保定作案的推测。种种迹象都明确指向,犯罪的源头极有可能就在保定火车站这个人员密集、情况复杂的地方。
查找小晨辉的小分队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将印有小晨辉可爱照片的《寻人启示》发放到清苑县的每一个村庄,确保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看到。同时,将详细的《协查通报》派人送至各毗邻、重点区县,精心部署落实协查工作。每一个侦查员都怀揣着对小晨辉的担忧,挨家挨户地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
侦查员小李,是查找小分队中的一员,他性格坚毅且心思细腻。每到一个村庄,他总是第一个下车,主动与当地的村干部沟通,详细了解村子的情况。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他听说有个孩子和小晨辉年龄相仿,且近期才来到村子。他的心猛地一紧,立刻要求村干部带路前往查看。当他看到那个孩子时,虽然长相并不相似,但他还是仔细核对了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特征,生怕错过任何可能的联系。确认不是小晨辉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在另一个村子,一位老人告诉侦查员老张,前几天确实看到过一个类似小晨辉的女孩,但当时孩子身边跟着一个神色慌张的中年妇女,没等老人仔细打量,两人就匆匆离开了村子。老张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条重要线索,他详细询问了老人中年妇女的穿着、口音等特征,并迅速记录下来。回到小组后,他将这个线索分享给大家,所有侦查员都意识到,这或许是找到小晨辉的关键契机。
然而,随着排查范围的不断扩大,查否与小晨辉类似的女孩数量逐渐增加到了 11 个,小晨辉却依旧音信杳无,仿佛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侦查员们的心情愈发沉重,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
外围摸排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对现场提取的每一个线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先后查明,现场提取的血纸片上的“丁小铁”是清苑县小福村的一名小学生,三块血纸片是他在玉米地玩耍时鼻子流血擦后扔掉的。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线索排查,虽然排除了一个可能的干扰因素,但也让侦查工作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失去了方向。
下一步侦查工作该何去何从?侦查员们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们深知,每耽误一分钟,犯罪分子就可能多一分继续作恶的机会,而这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女性,就多一分危险。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突破口,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僵局。
仝卫在保定的遭遇,让侦查员们重新梳理思路。仝卫到达保定后,按照常理,她会以为丈夫己接到接站电话,大概率会在火车站等待。长时间等待无果后,她极有可能前往长途汽车站寻找发往望都的汽车。所以,仝卫在保定的活动地域大概率集中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这两个“两站”区域。
这与之前己并案的“4·16”“5·2”案件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围绕外地女性在特定区域失踪遇害。不同的是,前两案犯罪分子采用扼、掐的手段,而仝卫案是用毛巾勒。凭借多年丰富的刑侦工作经验,侦查员们敏锐地察觉到,这几起案件之间必定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然而,目前要进行并案侦查,还缺乏足够确凿的证据,必须争分夺秒收集更多证据,才能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
就在专案组紧锣密鼓按照新部署收集串并案证据时,又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无名女尸案发生了。1993 年 9 月 22 日早 8 时 30 分,驻保定某集团军首升机大队二基校学员正在进行跳伞训练。伞兵周扬和淳于启明在空中缓缓下落,即将落地之际,他们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惊恐地发现 4 号地水渠内有一具半裸女尸。
部队保卫股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封闭了现场。市公安局、南市区公安分局和集团军保卫处领导带领侦查、技术人员火速赶赴。现场气氛凝重,尸体仰卧在水渠中,上衣敞开,乳罩外露,下衣被褪至膝盖处,颈部系着一条 2.5CM 宽的牛皮带,仿佛是恶魔施加的残酷枷锁。
侦技人员仔细勘查,发现现场除死者的一趟足迹外,还有相伴的往返各一趟不完整的模糊足迹及自行车轮胎痕迹。这些蛛丝马迹,仿佛是犯罪分子留下的模糊线索拼图,等待着侦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