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说公元590年,杨素就已经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其实,未必符合史实,通过杨素的任职情况和某些佛教典籍(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愈盛。*幻^想!姬\ .埂?芯·罪^全?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我们可以知道,镇压叛乱的过程并不短,至少在公元591年(开皇十一年)仍在进行。
除此而外,岭南一带也出现了叛乱的情况,甚至韦洸还因此阵亡,后来还是裴矩(此公是炀帝时代的外事重臣)出马,加上冼夫人的力挺,才平定了叛乱:
番禺夷王仲宣反,岭南首领多应多,引兵围广州。韦洸中流矢卒,诏以其副慕容三藏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又诏给事郎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南康,得兵数千人。仲宣遣别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与大将军鹿愿击斩之,进至南海。
(由于王仲宣造反引发了连锁效应,韦洸在广州中箭阵亡。好在朝廷让裴矩前来平叛,刚来,就击斩了王仲宣的部将周师举)
高凉洗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暄与贼将陈佛智素善,逗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州狱,更遣孙盎出讨佛智,斩之。,墈.书¢屋¨晓+说′王~ ¨追^嶵-辛¢漳!洁-进会鹿愿于南海,与慕容三藏合击仲宣,仲宣众溃,广州获全。洗氏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引彀骑卫,从裴矩巡抚二十馀州。苍梧首领陈坦等皆来谒见,矩承制署为刺史、县令,使还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冼夫人倒是忠诚于皇室,因为孙子(冯暄)跟叛将有交情,还将其下狱,临阵换马(冯盎),终于干掉了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而后又跟隋将慕容三藏合击王仲宣,终将其击溃。冼夫人甚至还亲自跟裴矩一起,安抚岭南各县。于是,在冼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岭表一带得到平定)
自此,军事方面的行动,基本告一段落,然而,南方的叛乱,根子上讲,不是军事镇压可以解决的,所以,在镇压之后,还需要第二步——怀柔。
杨坚派过来进行怀柔的人,乃是晋王杨广,他被任为扬州总管。
王子时代的杨广,乃是天下闻名的“贤王”。然而,这位“贤王”虽然作为总指挥灭亡了南陈,但真正能看出他“贤”的地方并不多,因为,他这位总指挥,不过挂个名而已,真正做事的乃是高颎和王韶;杨广真正有机会独当一面,为君父分忧,展现出他“贤”的一面,则是此次出任扬州总管期间。\x~i+a.n,y.u-k`s~.?c`o_m?
杨广干了些什么呢?如果从正史上去看,似乎什么都看不到,《隋书》对此一句话带过——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然后呢?没了。《资治通鉴》有介绍吗?似乎也没有。
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结果,那就是,自从高智慧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后,一直到隋炀帝末期由于三征高句丽引发的政治动荡,江南再也没有爆发过叛乱;非但没有爆发过叛乱,甚至,杨广在称帝之后,江都就成为了他最喜欢居住的地方,登位未几,他就去了一次江都,而他最后被宇文化及谋杀,同样还是在江都。在杨广离开扬州总管的位置时,江南的局面已经焕然一新了。
很显然,光靠杨素等人的武力镇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可以200%的肯定,杨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杨坚到底怎么做的呢?其实,我们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融。
江南之所以发生叛乱,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北方和南方,分裂了300年之后,已经互相难以理解了,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的行事逻辑,而北方人无法理解南方人的行事逻辑,而当杨坚生硬的将北方的那一套搬到南方时,问题就来了。所以,要真正解决南方问题,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字——融,杨广作为隋朝的王子,必须展现出一种姿态,让南方人知道,他渴望也能够融入南方社会。一旦杨广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南方的叛乱,不平自平。
杨广做到了吗?杨广做到了。杨广是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敬请期待《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了,到时候我们会有详细介绍的。
最轻松的征服,伴随着的,是最痛苦的善后,然而,这个&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