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4章 痘疹诠痘疮3

第104章 痘疹诠痘疮3

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

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

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

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

痘药正品(六十六)

属性:人参益元气,生精血,复元神,补五脏。凡痘疮表散、起胀、灌浆、收靥,始终皆赖之。

黄固腠理,补元气,内托陷下皆用之。

当归生血、养血,活血止血,痘疮赖以调血,凡虚者能补,滞者能行。欲其升散,当

佐以川芎;欲其敛附,当佐以芍药。

熟地黄痘疹之病,形质之病也,形质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浓之味,

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浓之药。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以参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

柴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回阳,得参、则入气分,得归、芍则入血分。今见痘家、伤寒家

多不用此,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汤为何物耶?

生地黄凉血,行血,养血,治痘疮血热血燥,凡吐血衄血,痘疮红紫,及解毒药中皆

宜用之。

芍药可升可降,能清能敛,治痘疮血散不归,赖以收之使附气分。能泻肝脾之火,故

止腹之热痛,亦能止汗。

川芎能升能散,能引清气上行头角,以起头面之痘;能佐参、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

此可为引导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白术健脾利水,燥湿温中。能补气故能发痘,能固脾故能止泻。

甘草味甘平,得土气之正,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脏,佐理阴阳。惟其甘和而润,故能

解刚暴之毒,泻枯涸之火。

麦门冬生津止渴,清肺滋阴,除烦热,解燥毒。痘疹阴虚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善滋脾胃,益中气,助血生浆,能制痘毒,不能内攻。

扁豆健脾和中,养胃止呕。

柴胡发散热邪,泻肝胆之火,解肌开表,退往来寒热。

升麻升阳气,达肌表,散风寒,善走阳明。

防风散风热,解表邪,举陷气,佐黄能托里祛毒。

干葛解肌清热,凉散表邪,故能止渴。

荆芥穗解风热,消疮毒,利肌表,退肿清咽,亦散头目之风邪。

白芷散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

肌肉之脓。

麻黄阴寒沉滞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药,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薄荷散风热,清头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羌活散肌表之毒风,利筋骨,走经铬,故能止周身之痛。

官桂味甘辛,能养营解表,性温热,能暖血行经。凡痘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滞者,必用

此以导达血气,且善行参、、熟地之功。

附子脾肾虚寒,元阳大亏,凡泄泻呕吐不能止,寒战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姜辟恶气,散寒气,温中气,开脾胃,止呕吐之要药。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则炮干

姜尤胜。

陈皮和脾胃,达阴阳,开痰行气,和胃消胀,可降可升。

山楂消食快胃,解利宿滞,开导六腑,无辛香之耗,故可为参、术之导引。

木香调诸气,和胃行滞止泻,除胸腹痛,亦能温中。若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丁香暖胃逐寒,顺气止呕,且除腹痛寒滞者不可少也。

肉豆蔻固肠温中,行滞止泻,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利水益脾去湿热,故能止泻除烦以通**。

泽泻利水下行,能去湿热以消肿,亦导诸药以降火。

木通大利小水,善泄心与小肠之火,能使痘疮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凡内热毒盛者宜

之,若热退中虚者不可概用。

桔梗性味轻浮,能载药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痹。

鼠粘子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