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即名参苓平胃散。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温服。或去姜枣,入盐一
小捻,单以沸汤点服亦可。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如饮食不化,加神曲、麦芽、枳实
;如胃中气痛,加木香、枳实或枳壳;如脾胃困倦,加人参、黄;如有痰,加半夏;如便
硬腹胀,加大黄、芒硝;如脉大内热,加黄连、黄芩。
调气平胃散治胃气不和,胀满腹痛。
浓朴(制)陈皮木香乌药白豆蔻砂仁白檀香(各一钱)甘草(五分)苍术(钱半)
藿香(一钱二分)
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钱氏)益黄散治脾土虚寒,寒水反来侮土而呕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实,手足逆冷等证。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炮去皮)炙甘草(各半两)丁香(二钱)
上每服四钱,水煎服。
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痞满呕逆,及四时不正
之气,疟痢伤寒等证。
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各一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浓朴(各八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取汗。
不换金正气散治脾气虚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发寒热,或作疟疾,或受山岚瘴气等毒。
浓朴(姜制)藿香半夏苍术(米泔浸)陈皮(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姜、枣、水煎服。
(陈氏)不换金正气散治感冒风寒,或伤生冷,或瘴疟,或疫疠。
苍术(米泔浸炒)浓朴(姜汁炒,各四两)橘红(三两)炙甘草半夏(制)藿香(各二两)
人参木香(湿纸裹煨)白茯苓(各一两)
上每服一两,姜、枣、水煎服。
(徐氏)正气散正胃气,进饮食,退寒疟、食疟、瘴气,脾胃滞者,用之为宜。
藿香草果(各二两)半夏(制)陈皮浓朴砂仁炙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七片,枣三枚同煎,俟疟未发前,和渣服。
(《济生》)大正气散治脾胃不和,为风寒湿气所伤,心腹胀闷,有妨饮食。
白术陈皮(各二钱)半夏(制)藿香叶浓朴(姜炒)桂枝枳壳槟榔干姜(炮,各
钱)甘草(炙,五分)
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时温服。
(东垣)升阳益胃汤治秋燥令行,湿热少退,脾胃虚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四肢不
收,口苦舌干,饮食不消,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
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良方》无黄、甘草、半夏、芍药四味。
人参炙甘草半夏(脉涩者宜用,各一钱)黄(二钱)白术(三分)白芍防风羌活
独活(各五分)柴胡茯苓(小便利者勿用)泽泻(不淋者勿用,各三分)陈皮(四分)黄连(二分)。
上咀。每服三钱,渐加至五钱,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三钟,煎一钟,早饭、
午饭之间温服。忌语话一二时,及酒湿助火之物。服药后,如小便毕而病反增,是不宜利小
便也,当去茯苓、泽泻。若得喜食增食,初一二日间不可太饱,恐药力尚浅,胃气再伤,不
得转运也。或用美食以助药力而滋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沉降也。亦可小役
形体,使胃气升发,切勿大劳,致令复伤,但以胃气安静为尤善。
海藏白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缓。
白术防风甘草
上咀,加生姜煎服。
(《济生》)白术汤治五脏受湿,咳嗽痰多,气喘身重,脉濡细。
白术橘红半夏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一钟半,姜五片,煎七分,食远服。
(《良方》)三味白术汤方在妇人。治妊娠内热心痛。
(《良方》)四味白术汤方在妇人。治妊娠胃虚恶阻。
白术散治自汗盗汗极效。
白术(半斤)
上将白术切成小块,用浮麦一升,水一斗,同煮干,如白术尚硬,再加水煎透烂,取起
切片,焙干为末,每服二三钱,仍用浮麦煎汤,食远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