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龟兹和高昌同样接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龟兹的物质文化主要受到了波斯风格的影响,而高昌则受汉文化的影响更明显。将龟兹壁画(即克孜尔壁画)与高昌壁画(即穆尔吐克、圣吉木和柏孜克里克壁画)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的确存在这种区别。印度-波斯文化经库车传入高昌之后,逐渐融入了唐代美学。从地理位置上看,高昌更接近中原地区,再结合这一地区的发展史,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化上的偏倚。公元507年以后,汉人麴氏在吐鲁番建立高昌国。公元609年,麴伯雅到中原觐见隋炀帝,表示归顺。他的继承人麴文泰(约公元620年-公元**0年在位)曾热情接待过大唐取经人玄奘。公元629年底到公元630年初,他再三挽留玄奘,不愿意放他走。①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至少证明这位君主对汉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佛教有着极大的热诚。同年(公元630年),麴文泰前往唐朝都城长安,觐见唐太宗,表示愿意归顺。然而,在麴文泰统治末期(公元**0年),他却不愿意再承认唐朝的宗主权。唐太宗派将军侯君集讨伐他。就在唐军逼近的时候,麴文泰大受打击,去世了。高昌国被攻占,领地并入唐朝,朝廷在这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安西”即“安抚西边”的意思)。
喀喇沙尔国(梵文Agni,汉文焉耆)就像龟兹一
样,是印欧文化的中心,地位显著。而焉耆的宗教文化,也像龟兹一样受到佛教因素的影响,模仿古印度风格,物质文明则来自波斯,遗存的大部分艺术品都会让人联想到阿富汗地区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现存柏林的焉耆墙壁灰墁与吉美博物馆的哈达墙壁灰墁有着惊人的相似。不过,唐太宗也对焉耆展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公元632年,焉耆承认了唐太宗的宗主权。然而,高昌国故地被并入大唐,这无疑使焉耆王龙突骑支深感不安。他于公元**0年与西突厥结盟,共同谋反。唐太宗派将军郭孝恪前去平乱。郭孝恪指挥军队巧妙行进,趁着天黑从裕勒都斯河方向悄悄靠近焉耆,黎明时攻占了这座人心惶惶的城池。在郭孝恪的帮助下,拥护唐朝的焉耆王子、前任国王的弟弟龙栗婆准继承了王位。过了几年,栗婆准的堂兄薛婆阿那支在龟兹人和***的支持下,废黜了龙栗婆准。于是,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效命于唐朝的突厥王子)领兵前去平乱。阿史那社尔进攻焉耆,砍了篡位者的脑袋,又于公元**8年立了另一位王室成员当新的国主。
平定焉耆叛乱之后,下一个就是龟兹。龟兹当时的统治者是苏伐氏(龟兹名为“Swarna”,梵文译作“Suvarna”)家族,“苏伐”的意思是金色的家族。公元618年,龟兹王苏伐勃駃(梵文“Suvarna pu
shpa”,意思是金色的花朵)归附于隋炀帝。苏伐勃駃的儿子,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作苏伐叠(龟兹名“S”,梵文名“Suvarna Deva”,意思是金色的神),他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徒,尽管他与民众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却于公元630年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大唐取经人、信奉大乘佛教的玄奘。同年,他向唐太宗称臣,然而后来,却因为不满唐朝过多干涉龟兹的事务,而与西突厥联合叛唐。公元**4年,苏伐叠拒绝纳贡,不仅如此,他还帮助焉耆反叛唐朝。唐朝还没来得及讨伐他,他就去世了。公元**6年,苏伐叠的弟弟继位,据中国史料的记载他的名字叫作“白诃黎布失毕”(梵文“Hari pushpa”,意思是神花)。新任龟兹王知道唐朝将会惩罚他,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于公元**7年表示愿意归顺唐朝,但已经晚了。太宗再次派效命于唐朝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领一支唐朝正规军向西进发,***和铁勒人组成的援军从旁协助。
阿史那社尔迅速展开了军事行动,首先切断了龟兹的外援,他粉碎了处月部和处密部这两个与龟兹结盟的***部落,其中处月部游牧在古城附近,而处密部生活在玛纳斯河流域。阿史那社尔从玛纳斯河流域进攻龟兹。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率军迎战,阿史那社尔采用了游牧部
落惯用的策略:假装撤退,诱敌深入沙漠,在沙漠里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这场战役很可能是波斯文明中骑士精神得以充分展现的克勒西战役和阿让库尔战役,也有可能是克孜尔壁画中刻画的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战役。这位成为唐朝大臣的***,取得胜利,进入了龟兹,接着,阿史那社尔又一路追击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到了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的西部边区,围攻并俘虏了白诃黎布失毕。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先前去往西突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