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转业还乡巧安排
姐妹们听说张帆要回老家,一大早就来到了刘家,拉着张帆的手一个劲儿的摇,离别的话说起来没完没了。这些善良的姐妹们哪里知道,张帆和刘光北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并已办完手续。更不知道张帆这一走将不再回来。
张帆和刘光北的离婚手续昨天就办完了。但她仍然像往常一样回了家,看到公婆的病基本好了,能够干一些轻体力活了,从心里高兴,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家生活了三个多月,和公婆有了一定的感情,前些天二老得病无不牵动着张帆的心,真想找兵团请假晚去一段时间。可是后来一想,这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一世。这封电报来得太及时了,它解决了困惑了张帆好多天的难题儿。
婆婆发现儿媳在打点行李和收拾自己的用品,忙问道:“你不去北疆还打什么行李呀。”
张帆一边打点行装一边说:“北疆不去了,前天老家来了封电报,说妈妈病重,让我速回。妈妈年纪大了,原来的身体就不太好,估计这次的病可能要重点儿。所以,赶今天下午的火车回老家去看看。”
婆婆不放心地问:“亲家母病重?没说得的什么病吗,还要闺女回去。”
张帆摇摇头,说:“我也说不好,电报上只说病重,没说得的是什么病。”
“到家后代我们问候亲家母。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好好陪陪亲家母。现在哪都乱哄哄,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后给这边打个电话。”婆婆嘱咐道。
“您放心吧,我一定注意安全,到家后马上给您打电话。”
张帆看道,婆婆嘱咐的时候,眼泪就在眼眶子里打转儿。心里说:“您保重吧,今生今世恐怕没机会见面了,就此把我忘了吧。”
张帆这么一走,二老又多了一份担忧,他们希望张帆早点回来,这个家不能没有她。
下午两点的火车,从天山屯到乌鲁木齐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兵团派了一辆卡车,送别的人只有和张帆平时要好的几个姐妹,其他人一律不准出门。残酷的现实告诉她,今天这一走,新疆这个地方很可能今生今世都不会回来了。刘光北啊刘光北,就看我们今后有没有这个缘份了。张帆含泪告别了姐妹们,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张帆经过数不清的坎坷后,今天真的回家了。
无情的列车沿着冰凉的铁轨载着人们在旷野上呼啸着,一路上,张帆凭窗而眺,沿线各地到处是红旗招展,游行的队伍不分昼夜行进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自从这场运动开展以来,革命小将们手持红宝书,占领了各个岗位,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大批老干部、科技能手,下放的下放,靠边站的靠边站,工厂停产了,学校停课了,这一幕幕让张帆无法理解,这到底是怎么了?如果天天这样搞下去,国家还怎么发展,社会不是乱了吗?全国人民吃什么,喝什么,这不是又回到从前了吗······。
几声汽笛声,使张帆的思绪收了回去,游子归来太不是时候了,因为一九六六年的冬天特别的冷,虽然张帆的家不同于新疆,但下了三天三夜的雪又伴着凛冽的东北风,使气温急剧下降,各家的房檐已经垂下了一排排的冰凌。张帆到家的时候已经成了雪人,连父母亲都没看出来自己的闺女回来了。
好长时间没回家了,再加之这场大雪,张帆走在大街上,努力找回离开时候的摸样,除那棵大槐树还屹立在村东口外,民房街道都已变了样儿,一排排红砖瓦房已经代替了茅草屋,整齐的街道已经看不出原来七拧巴歪的样子了,微笑的乡亲相互打着招呼。她找了半天才找到自家的院门,院门虚掩着,张帆提着行李来不及掸去身上的雪,径直来到正房的东屋。突然进来一个雪人,两位老人很是纳闷,说道:“这是谁呀?也不言一声。”
张帆赶紧说:“妈,爸,是您们的女儿小帆回来了。”
“啊,是小帆?我的闺女?”爸爸听说是闺女回来了,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张帆,妈妈昏花的双眼看着地上站着的“雪人”惊呆了,老两口子怎么也没想到闺女冒着大雪回来了。马上从炕上下来,“她爹,拿过炕条扫,我为闺女掸去身上的雪,来,让妈妈看看,闺女变样儿了吗?”
张帆脱鞋上了炕,坐在妈妈的身边,搂着妈妈说:“您看看是不是您的闺女小帆呀。”妈妈仔细端详着,张帆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母亲变老了,满头的银发稀疏了,皱纹过早地布满了大半个脸,原来满口的白牙掉了一大半……。这就是我的妈妈吗?噙泪的双眼告诉她,这些年不在家,父母亲受了太多的苦,他们的晚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是自己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