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纵横的淞沪地区,是破解日军在华北的进攻优势,使其不能利用其快速装备沿着平汉线一路南下直驱武汉,等于硬生生改变了日军初期的侵华战略,逼迫日本不断向上海增兵,并于九月初被迫将“北支事变”改称为“支那事变”,日本终于一脚踏入了国民政府专门为了破解其速战速决战略的陷阱里。
弱势的中国甫一出手就在战略上展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战争智慧。可惜的是接下来的战术指挥和战术动作又毫无悬念的输给了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
堪堪躲过武士刀最有杀伤力的第一次蓄势劈斩,蒋介石随即发表迁都讲话,这一次轻巧的避过了武士刀第二次蓄力一劈的杀伤力。武士刀的气势随即由盈转弱,再也使不出来最初的杀气了。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做过《四川应作复兴民族之根据地》的公开演讲,此后他多次强调说,在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后,无论中国的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出了什么乱子,产生何种困难,但只要川滇黔三省存在,国家必可复兴。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即使只剩下四川一省,天下事还是大有可为。
1936年,蒋介石的战略构想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在由参谋本部拟定的《国防计划大纲草案》中:以四川为作战总根据地,大江以南以南京、南昌、武昌为作战根据地,大江以北以太原、郑州、洛阳、西安、汉口为作战根据地……襄樊、荆宜、常德为最后三线,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国民政府战前的战略想定是具有相当战略远见的。以至于淞沪会战失利在即,蒋介石从容的发表了《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
从铁道部防空洞会议室里传出来的中国国防最高会议的声音,非常精准的粉碎了日军企图胁迫中国在南京作城下之盟,以达到其速战速决令中国臣服的美梦,同时顽强的向日本及世界各国表明,中国虽然于战争前期在华北和上海连战失利,但根基仍然坚如磬石,决心移师再战,坚决抗战到底,即使首都失陷不复存在,依托战时陪都,中国也一定能战胜日本,战争怎么打都可以,中国就是不投降。战争前期蒋介石的战略措施和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众的士气和昂扬的抗日斗志。
(事实上迁都重庆后,中国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正式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持久抗战的大战略格局。中国的抗战也正是在以蒋中正为核心的领导下,倾举国之力,以四川为基地的核心,以陕甘为左翼,云贵为右翼,基本扼守“三阳”一线的阵地,坚持长期艰苦抗战直至胜利。)速战速决美梦破灭的日军挟优势的战争利器直取南京,然而臆想中的城下之盟根本不存在,禽兽之师屠城泄愤,千年帝国这头沉疴卧榻的睡狮终于疼醒了!
睡狮发出昔日王者的冲天怒啸!
负痛狮吼,不脆,不戾,却雄气四射!
如画江山立时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