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重生之秋晚芙蓉 > 卷一:上海往事 第88章 1932年的元宵节

卷一:上海往事 第88章 1932年的元宵节

一是难民营没有自己的土地,五千多人挤在这块不过千亩的巴掌大的地方,粮食、蔬菜都要外购,且先要满足难民们的基本需要,很难拿出结余来奖勤罚懒,引导民众。所以,何家垣推出的许多措施,都难以得到民众的响应。

二是多数难民是庙行保安团官兵和民工的眷属,靠军饷和工钱过活。工匠是私有者,主要承担保安团的业务,公营的手工业也就组织不起来,这使得难民营没有多少产出能拿出去换回钱财,无法形成经济循环。

三是开小商店的难民越来越多,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市场。这就直接打破了何家垣统购统销,照顾公平的公有制设想。且随着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他的计划。

何家垣当然不会动用暴力去强制推行他的想法,可思想工作又抵不上利益的诱惑,就只得退回原地,认真行使起他专员的管理职责,不再瞎弄了。没想到,他顺势而为,通过难民委员会的协商来解决各种问题,切实地服务于民众,难民营倒欣欣向荣了起来,何家垣也在苦笑中获得了万民拥戴,说话也更顶用了。

何家垣左思右想,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就常找李默晗和唐洁白聊这些事。唐洁白视这一切理所当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而李默晗又太忙了,实在没空去教他,便到书店精挑细选了几本经济学的书送给何家垣,让他自己学习,揣摩。

何家垣把所学结合所用,慢慢对政治、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渐渐少了许多理想主义的空想,多了些现实主义的实干精神。民政管理能力,经济经营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周全得多,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踏实了许多。这段时光,变成了何家垣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

但他并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发展壮大党组织,一直是挂在他心头的一件大事。对张志民,他总是捉摸不透。他很肯定张志民就是自己的同志,可无论如何试探,张志民就是不回应,甚至都到了见到他就转身而走的地步。

更奇怪的是,他费劲心思安排到保安团从军的几个党员,包括他的亲弟弟何家宸,都在组织关系上和他这条线断了。他找市委工委询问情况,结果陆书记不仅言语躲闪,更是严令他不要插手保安团。给他闷了一肚子疑问。

他还试图发展李默晗,可不管他如何拐弯抹角,可只要他对当局,对国家现状提出批评,她就会岔开话题,或找借口回避。试过几次,何家垣的心思也就淡了。

可是,如果说李默晗是个一心忠于当局的人,他又是不信的。他的战地服务团、义勇队和保安团的关系密切,军事训练在保安团进行,战场救护也是军医处培训的,就算是在战场上偷偷弄武器,保安团也是视而不见。

如果何家垣执行党中央的号召,揭竿而起,他至少能武装三百人的队伍。他却一力压制其他党员组织暴动的提议。他的理由是:“19路军在打鬼子,别人不知道,你们这些亲眼看到的人难道也不知道吗?中央在苏区,离上海这么远,不了解情况也是有的。”当然,这个党支部,有七八成的党员是上海人,他们的心思也是抗日的,所以每次投票的结果都是赞同何家垣帮助19路军的占多数。

本来,何家垣这样做也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可奇怪的是,上海各基层支部都不约而同地决定,即使不帮助国军抗日,至少也不要去拖国军的后腿。当何家垣得知这些情况后,不禁想起,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偶遇李默晗时的谈话。

李默晗说:“鬼子伸出魔爪了,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了。敌强我弱,只有全体中国人同心同德,才能把鬼子赶出去。抗战不是19路军一军之事,也不是国民党一党之事,这是全国民众的愿望。谁要是敢违背这个愿望,破坏抗战大局,谁就会成为全体国民的敌人!”这话说得慷慨激昂,可每当何家垣想起,就总感觉这话是特意说来警告他的。

何家垣轻推开虚掩的房门,轻声道:“丽,我回来了。”一个修长的身影从摇椅上跳了起来,何家宸欢喜地叫道:“大哥。”何家垣高兴地摘下手套,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说:“不错,更精神了。”付丽娟满手面粉的支楞着,从厨房里探出脑袋来,说:“二叔,先给你哥端碗热汤喝。我这搓灯圆儿呢。”何家宸答应一声,何家垣拦住了,说:“你坐,坐。到大哥家里,还要让你忙活?我自己来。”便进厨房了。

喝了热汤,洗干净手,就帮着妻子和着糯米粉,把花生、芝麻、枣子混进粉团里,捏紧搓圆,准备着“大灯圆”。何家宸靠回摇椅,烤着火,闭着眼,仔细考虑如何和他大哥谈去西北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