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寻她千百度 > 第52章 祭祖之行

第52章 祭祖之行

每当快到爷爷的忌日时,孟宇总是遵照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章丘祭拜爷爷奶奶,顺便走走亲戚,看看故乡的老人和街坊邻居。当他把要回章丘老家的事儿告诉赵霞后,没想到赵霞早就想好了,也要去章丘百脉泉看看。据说那里也曾是祖奶奶李清照的故居,修建了清照祠,也有漱玉泉。她早就想去瞻仰和祭拜祖奶奶,这次顺便跟着孟宇认认门,拜访一下他的亲戚,也顺路考察一下大名鼎鼎的江北民俗古村——朱家峪的古建筑风貌。肖芳走后杳无音信,孟宇干什么都形单影只,这次有大美女陪伴回老家祭祖走亲戚,路上也有人说说话解闷,孟宇自然是求之不得、心花怒放。

离开济南,沿着济王公路一直往东开,一路上群山连绵,美景不断。过了收费站没多少距离,孟宇往南一指,在群山怀抱、层林尽染的大峡谷内,就是朱家峪了。

赵霞都难以相信,这个江北第一古村——“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村落”,竟然会隐藏在离闹市这么近的距离内,但的确朱家峪的圆拱门洞就在她的眼前。赵霞想想在群山和荒野的深处,朱家峪静静地存在着,生息着,这一路下来,竟是六七百年的时间,不禁感慨万千。

赵霞告诉孟宇,在来之前,她对这个古村还是怀有疑问的。学习城市规划以来她考察过一些城市,而很多地方所谓的古老已经实实在在地只剩下了外壳,剩下了已经被现代商业气息包围得密不透风的那些“景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一次次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但从踏进这个古村的第一刻,赵霞就已经感到此地古风犹存。孟宇对赵霞说,“一走进村口,当街那些卖煎饼、柿饼、山楂等特产小吃的村民们,就让我感觉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村子,这些头裹着手织布巾的村妇们,不就像是我那些熟悉亲切的奶奶或婶婶们吗?”她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到孟宇和赵霞走过来,就抬起头,给他们一个只有被纯净的大山和山里的泉水浸透了生命和血液的乡下人才有的那种透彻心底的笑。

来古村之前,赵霞是准备来看古建筑的。朱家峪的建筑,没有给她惊喜或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些被岁月风雨吹打磨得已然残缺不全的青砖,那些长满了荒草和因年久失修有些摇摇欲坠的门楼,那些早就开始朽烂的木头门,大门上一对对快被锈蚀吞没的铁环,无不透着一种熟悉和亲切,使她能清晰地记得儿时候手在上面一遍遍摸索时的感觉:粗糙,但质感厚重。

但赵霞也有可喜的发现,桥在这个村子里似乎别具特色。从村口到村子的另一头,几乎随处可见各种石桥二十余座。布置随意,桥的建筑也随意而粗犷。全是石块巧妙地堆垒而成。在这里面,保存完好的康熙双桥最为引人注目。两桥东西相邻,相距约十米。东桥建于1670年,西桥建于1688年。两座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上下行走,十分方便。赵霞看过后誉其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照片1)。此外,村南还有一处特色景致。在面积不大的区域内,两条顺势而下的泄洪渠交汇在一起,渠上为方便行走搭建了7座小桥,小桥中间的空地上还有一口古井,从而形成“七桥夹一井”(照片2)的奇观。

但这些看似随意的石桥,却历经了上百甚至几百年的风雨侵袭,山水冲击,至今完好无损。想着这上百年的冲击,看着这些视觉上小巧简陋的石头小桥,孟宇和赵霞从心里叹服前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从朱家峪再往东开一个小时,就到了孟家的老宅。老家的表哥一听院子外面汽车喇叭响,远远地就喊了起来,“春儿他妈,快出来接咱兄弟。俺说怎么早上就听见喜鹊叫呢,原来是济南府的大兄弟和贵客临门了,快进来喝水。”说着表嫂就拉着赵霞的手,把两个人迎进了门。“哎呀,大兄弟,这是哪里的七仙女下凡啦?”孟宇把赵霞给表哥、表嫂介绍了一下,喜得表嫂直搓手。表哥吩咐她,“娘们家光知道高兴了,还不赶快去烧水沏茶。”孟宇把车上带来的礼品卸下来交给表哥,问了问家里的收成情况,又聊了一会儿父母的情况,给表哥说赵霞是第一次来老家,想带她四处转转。表哥说,“那也好。你带赵霞转转看,俺跟你嫂子给你们做午饭。”

孟宇给赵霞介绍,这是上个世纪初爷爷建的一座宅院。只见高高的门楼,飞檐翘脊,大门两侧墙体上各镶有一个拴马桩,这两个小小的拴马桩,仿佛已经让赵霞看到了这一宅院门前曾经的热闹景象。大门迎面是一座影壁墙,影壁墙上方还镶嵌着半个用青砖雕砌的门楼。影壁墙显然是经过了粉刷,原来的雕花已经看不到了,目前墙上挂着两块木牌。那半个砖雕门楼,显得很有韵味,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