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深水炸弹被重新设计成凹形弹头,这种炸弹能减慢深水炸弹人水时的速度。yinyouhulian.com此外,新制做的弹尾导流罩,能在深水炸弹撞到海水时立即折断,这就使深水炸弹能向一侧滚动下沉,速度继续减慢,同时还能破坏气穴的形成,使海水很快地进入引信室,从而使深水炸弹真正在25英尺深度上爆炸。
从1942年初起,就有u艇在浮出海面时,遭到攻击的报告。尤其是在比斯开湾这种现象屡有发生。德军经常在指挥塔上严密巡视的时候,却发现了前来攻击的飞机,而这时总是距离盟军飞机发现u艇以后有一大段的时间。
造成此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敌方的攻击法,原来敌机老是从太阳的方向,或者从浓厚的云层中,避开德军锐利的耳目,展开攻击。
英军的飞行员往往在远距离就能发现u艇,然后以充裕的时间寻找便于攻击的位置。
接着u艇的艇长们便心烦不已。因为当他们航行于漆黑的海面时,经常遭受到飞机极为准确的探照灯的照射。飞机总是笔直地朝u艇飞来,到2000公尺距离时,即打开探照灯扔下炸弹就逃之夭夭。
6月17日,正当摩亚少校的u艇攻击onsl00船队的时候,一艘驱逐舰以高速度从地平线的尽头赶来,前后袭击达10次之多。这正表明英军水上舰艇也应用了某种强有力的反潜技术。。
邓尼茨认为,英国肯定已经开发了高性能的长距离电彼探知装置。他嘱咐海军总司令部的技术当局解开这一道谜,然而却没有得到具体的答复。
技术当局的官员只是说,现在的雷达只能探知浮上水面的u艇,而且必须是在海面极为平静、相距很近的时候才能奏效。
当时德国并不知道,英国早已开发了波长1.5公尺的超短波雷达,而且能够由飞机搭载,正是有了这种雷达,才能完成上述的任务。不过,一到近距离,这种雷达就不起作用了,以致必须用目视的方法来测定u艇的所在位置。
早在战争初期,英国就已经解决了这种缺点。空军h·v·利少校还发明了一种飞机能够搭载的探照灯。
到1942年的后半年,此种探照灯与新型雷达终于一起派上了用场。照耀疏于警戒的u艇艇长,正是这种利氏探照灯。
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击沉了一度在美国海域大创战绩、航行在归途中的u502号,击沉了正从基尔返回法国途中的u165号。除此之外,u578号,u705号,u751号也都在出击途中,在比斯开湾受到攻击,以致不得不返回基地修缮。
邓尼茨认为,假如没有精巧的机载雷达的话是绝对无法展开如此有效的奇袭的。于是,他把技术人员召集到巴黎,想出了一条对付雷达威胁的对策。
此对策,就是在u艇上附设雷达波受信装置(有人称之为ecm或者逆探装置,以后就称为逆探)。有了这种装置,u艇就能捕捉到敌方的雷达波,能够在遥远的地方(在对方捕捉到反射波,从而展开攻击的距离以外更为遥远的地方),获知对方的位置。
这种装置通常以法国制造的美多装置来替代。而所谓无线,就是把电线绕到木框上,于是有人称之为“比斯开湾的十字架”。在紧急对策方面,开发了这种对空雷达,并用它来装备u艇。
“逆探”虽然能够探知对方的存在,但却无法判断其距离及方位,这种雷达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更进一步的对策是,为了不使机载雷达的发信电波,有如回声般返回到飞机上,邓尼茨研究决定以u艇的舰体来接受这种电波。
紧急对策的“逆探”与“比斯开湾的十字架”,终于在8月份被安装到了u艇上。
效果的确非常显著,直到10月为止,英机对出没于比斯开湾的u艇无法再展开攻击。因为,u艇一旦以逆探捕捉到飞机的雷达电波,即把无线收进艇内,然后很快潜航。这样飞机也就无法获知其行踪了。
1942年夏未,英国又制造出10公分极超短波的雷达(能够在更遥远的距离测定目标),因此德军的优势又被推翻了。不料,由于英国海、空军不和,新兵器就屡屡不能派上用场,因此也就便宜了u艇。
英空军的轰炸兵团一直热衷于对德本上的空袭,因而拒绝把新雷达配给海岸航空兵团使用。
英空军部后来做了调停,才把40个新雷达拨给海岸航空兵团的“威灵顿”飞机使用。不过,由于制造时并非针对u艇,因而效果也极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