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十四日至三河,十五日降顺义,抵通州城北,十七日终于抵达北京近郊。这一路上,皇太极的策略始终如一,先发公开信宣称自己反明起义是因为七大恨所致,进兵是因为明朝拒绝议和,他的口中是和平的橄榄枝,手里却握着利剑。
在战争的前线,明朝的袁崇焕曾经警告过明廷,要防备后金从蓟镇偷袭入侵。然而,明朝统治者对这个警告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结果,当后金军队越过长城,进入边境时,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直接朝着北京城进发。
看到突然涌入的后金军队,明朝廷臣们如同惊弓之鸟,纷纷惊慌失措。明廷急忙发布诏书,召集各路军队驰援京城。然而,大多数的军队在接到诏书后都迟疑不决,逡巡不前。
在后金军队越过长城的时候,袁崇焕正好在宁远。接到消息后,他立刻赶往山海关,急召锦州总兵祖大寿等人率兵驰援。十一月四日,袁崇焕和祖大寿带领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尾随后金军队西行。当十七日后金军队抵达距离北京仅有二十里的牧马场时,袁崇焕所率领的祖大寿军队也已经抵达北京的左安门。
二十日,皇太极亲自指挥后金军队,向京城的德胜门发起了进攻。面对强大的后金军队,明朝的宣府总兵尤世禄选择了避战。只有大同总兵满桂,毅然决然,独自一人,守卫城池。
此时,袁崇焕与祖大寿率军驻扎在沙窝门,他们发起了反击,与后金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从午时持续到酉时,历经三个时辰,最终他们成功地重创了后金军队。后金军队的阿巴泰被迫撤退,阿济格马更是在战斗中被杀。而蒙古的札鲁特、喀尔喀等部族的军队也全部败退。
在这场战役之后,北京的气氛逐渐安定。城中的人们见证了明军的胜利,恐慌之情终于逐渐平息。二十六日,后金军队对城南外的罗城发起了进攻,然而被明军打退。
二十七日,袁崇焕决定在城东南设营,明军与后金军在此形成对峙局面。皇太极带领军队欲对袁崇焕的军队发起进攻,然而当他抵达阵地巡视时,发现袁崇焕军队的阵型十分坚固,攻城困难重重。他看着眼前峻岭峭壁,这条道路狭窄又险峻,如果强行冲锋,就算成功,也会使得军队损失惨重。因此,他遂作罢,回营待机。
这次行动更是试探性质,没有决心攻下北京。他的部属意见不统一,行军至喀喇沁的青城,重要将领代善和莽古尔泰主张撤兵,深感胶柱鼓瑟,恐明军设伏,陷于包围。但皇太极运筹帷幄,他借由岳托、阿济格等青年贝勒与八固山额真再度探讨,令进攻之决定波澜不惊地得以实现。
皇太极此行军作战随机应变。他目睹北京城牢不可破,袁崇焕率领的辽军威风凛凛,无隙可乘,于是便放弃攻击北京。但他诡计多端,熟读三国的他,想到了赤壁之战,周瑜计杀蒋干,转为用反间之计来除掉袁崇焕。皇太极深谙明朝皇帝对太监的宠信,于是悍然利用刚刚俘获的太监杨春和王德成,施行一出精巧阴谋。
皇太极指派两个部属在杨春和王德成耳边偷偷地议论道:“皇上今日撤兵,实乃高策。皇上曾骑马赴敌,与两名敌军交谈良久,似乎袁巡抚有私下的约定,此事应立刻告知。”第二天,皇太极故意放走杨太监。杨春误以为得到了价值重大的情报,返回京城后,立刻将这些话告诉了崇祯皇帝。结果,袁崇焕于翌日被捕入狱,这是冬月的第一日。
袁崇焕入狱,辽军群情激愤,祖大寿为了避免波及自身,领军逃出山海关,使得整个京城震动。明廷紧急任命大同总兵满桂为武经略,统领各路援军。
未能攻陷北京的皇太极,虽然心有不甘,却也知道龙潭虎穴不可轻易深入,于是行至西边的良乡,行祭祀于金太祖与金世宗的陵墓。然而,战火仍在燃烈,十七日,他在北京的永定门外与满桂军队展开激战。在战斗中,皇太极以骇人之勇,斩杀了满桂和孙祖寿,同时俘获了总兵黑云龙和麻登云等,如此大胜后,满载而归,他向东京寻找新的立足点。
天聪四年(1630)的正月初四日,皇太极攻下了永平,短短四天后,滦州也归他所有。此后,迁安、建昌营等地也纷纷在他的铁蹄之下落成战利品。然而,当他东行至距离山海关三十里的凤凰店时,却被明军顽强阻挡,被迫退却。转战昌黎、抚宁,皇太极依旧碰到了壁垒。两地军民坚韧不拔,鏖战连连,使皇太极无法轻易取胜。昌黎的抵抗更是生猛,知县左应选率领全城军民,矢志守城。
面对昌黎的坚守,皇太极起初派遣蒙古诸部军队去攻城,以财物为诱,诺言城破之日,财物任由获胜之人瓜分。然而,城未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