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他便增派满洲兵一千去助攻,可连日来攻,亦屹立不摇。最后,他聚集八旗满洲兵和蒙古兵,展开全力攻城,却在激战五日后,依旧不得其城。
正月初九至十三日,昌黎军民三次成功击退了后金军的猛烈进攻。而兰屯营、汉儿庄、潘家口、喜峰口等地也在他临走之后叛变。在此情形下,皇太极一面通过喀喇沁首领苏布地向明廷请求和谈,一面将兵驻守于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自己则于二月十四日率大军北归。三月初二日回到沈阳,派遣阿敏、硕托前往永平替换防守。他自己则暗自准备,待到秋日草长马肥之时,再与明军周旋。
在袁崇焕落入囹圄之后,明朝官府挑选了旧有的孙承宗来接管辽东的军务。孙承宗是一个精明的军事领导人,他清楚地认识到袁崇焕和辽军之间的深厚纽带,因此他迅速行动,从狱中获取袁崇焕的书信以安抚祖大寿,然后再集结辽军入关。不久,在五月十二日的时候,孙承宗成功地指挥各路援军,重夺了滦州和迁安。
后金军在永平、遵化的将领阿敏和硕托眼看明军势大,力不能抗拒,他们在十三日的时候,丧心病狂,屠杀了永平的降官和汉民,抢夺了财物和俘虏,最后弃城而逃。后面的后金军队因为无法及时撤离,被明军追杀,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五百余人。这是后金在锦州宁远之役之后,再一次遭遇了惨痛的失败。
皇太极的这次进军计划,原本是精心布置的,然而因为阿敏的逃走而被破坏。这让皇太极感到了极度的愤怒,他针对阿敏提出了长达十六条的罪状,剥夺了他的牛录属人,将他关进了高墙深锁的狱中,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己巳之役后打开了清朝兵临中原的序幕,改变了明朝对清的战略态势。让皇太极看到了明朝内部的软弱和腐败,但也同时也照亮了人民反抗的意志与力量。皇太极透过这一角逐战役,理解到,由于山海关的屏障,寻找一个长城内部的立足点是不可能的。此后,每次决定向内地进军,他并未亲自统帅,而是遣其他贝勒作战,将战役转化为机会,进行掠夺。自那以后,对明的进攻和掠夺成为了后金斗争的一项关键策略,给京畿一带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然而,对明朝而言,己巳之役犹如一场可怕的瘟疫,国势在此之后每况愈下,一败涂地。袁崇焕这位能与后金抗衡的精神领袖,不久便遭受了命运的无情摧残。因为明朝财政困境的缠绕,入卫的援军未能得到充足的供给。在己巳之役后,他们分散成了游荡的“流寇”,与农民起义军相汇。也在文化上对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失败使明朝的民心大幅度动摇,也加剧了明朝士人对朝廷的失望情绪,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不久后,明朝的统治权岌岌可危。朝廷屡屡失策,犹豫不决,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动荡不安。后金趁机掠夺,摧毁着京畿一带的繁华与安宁。那些富饶的土地和繁华的城镇,如今成为了被劫掠的目标,烟火四起,鸡犬不宁。
明朝政府被迫与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同时作战,却在两者间捉襟见肘。他们无法顾及全局,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而农民起义军乘胜追击,如燎原之势,明朝政府的军队无法抵挡他们的猛烈攻势。与此同时,后金贪婪地侵略着内地,无情的吞噬着大明的江山和百姓。明朝的统治日益摇摇欲坠,灭亡的阴影笼罩在崇祯帝的上空。
关于上文所述,笔者想要就大众的对于满清和大明战争的几点争论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无论满汉,不谈民族,只是就事论事,聊聊自己的浅见。皇太极率兵长驱直入,跃马中原,那么此时辽东兵是否可以上演围魏救赵的好戏,直接攻击后金老巢?
笔者认为这是没有战略价值的,辽东兵在袁崇焕的统率下,固守在辽东地区,距离后金的老巢较远。明军兵力有限,辽东兵的主要任务是守卫边疆,其战略重点不在于主动出击,而是稳固防线。因此,辽东兵难以迅速转移大批兵力攻击后金老巢。其次其次,明朝的内外困境,内部政治腐败,军队训练不力,财政困难,军队士气低落。
第三,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对军事行动具有重要影响。后金的老巢位于辽东半岛深处,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与此相比,明朝的辽东兵需要跨越长距离的山川地带才能到达后金的老巢,而这可能面临粮草补给、战略物资运输等诸多困难。因此,即使辽东兵能够发起攻击,面对后金的强大反击和持久战,他们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官兵的私心杂念使得对外战争的动力不足。综上所述,无论从军事力量、内外困境、后金军事实的考量来看,袁崇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