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龙骖凤辇:皇太极传 > 第7章 己巳之役计杀袁崇焕

第7章 己巳之役计杀袁崇焕

辽东兵难以上演围魏救赵的好戏,直接攻击后金老巢。

此外,民间多有人说,倘若没有吴三贵,满洲无法进入山海关,入住中原,笔者认为这多与事实不符,就乙巳之变开始到任午之役,皇太极不下五次袭扰内地,征服漠南蒙古以后,明王朝变只有用长城来阻挡后金和蒙古的入侵。可怜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长城虽然有着坚实的防线,但其防御力量取决于守军的士气和军事指挥。而明朝晚期,由于朝廷财政赤字严重,官员往往忽视军事,导致防线的指挥失控,士气低落。宗派之争和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空间大大收缩,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从秦始皇到明末,无论多么坚固的长城,也抵不过人心的变动。

第三,乙巳之变前前后后,崇祯和皇太极都诛杀了其集团的重要人物,但是二者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天差地别。

崇祯杀袁崇焕,其直接原因是为反间计所害,其一崇祯帝恼怒袁崇焕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生杀予夺而不经请示。其二,指责他抗敌不力,致使皇太极率兵突入内地,京师动荡。但是笔者认为除了皇帝的猜疑外,当时明朝朝廷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其中一方面是宦官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士大夫阶层,而袁崇焕则被卷入其中。袁崇焕的军功和影响力威胁到了其他权贵,因此他们寻求机会消除这个对手。此外,袁崇焕多年镇守辽东,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派系支持,而崇祯皇帝作为一个独立的君主,他必须打破这种派系力量,以保证皇权的稳定。总的来说,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皇帝的误判、权力斗争、朝廷的宗派斗争、对袁崇焕的不满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性格等因素。这个事件不仅体现了明朝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也反映了明朝末年皇权的困境。

与之相反,阿敏曾是皇太极的亲密助手,他的失职和逃跑对皇太极的权威构成了直接威胁,尤其是在他已经筹划内迁、寻求稳定的关键时期。辽东百姓看到后金所提出的安民告示主动投降,然而他的烧杀抢掠让当地百姓恨之入骨,更加激化了当地的矛盾。从此皇太极每前进一步,八旗军必经历血战,这对于人口劣势的满足来说是巨大的战争消耗。其次阿敏的行为使得皇太极对明朝的战略布局受到了重大挫折,尤其是在皇太极试图以军事威慑来实现政治目标的背景下。

此外,笔者认为阿敏的行为只是皮毛,真正的问题在于阿敏与皇太极之间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和不满,这次事件只是导火索。在军事失利和个人行为的双重压力下,皇太极需要通过处决阿敏来稳定军心、维持权威。从阿敏开始,皇太极一步一步清除老旧势力,为他的封建改革扫平障碍。代表新兴贵族势力的多尔衮兄弟在此次大战中崭露头角,他们逐渐靠拢了后金政权的核心地带。两件事情的处理以及对大局造成的影响足以显示出后金与大明集团领导人决策水平的巨大差距。

乙巳之变后,后金在皇太极的领导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充满了希望与壮志。后金国势日盛,犹如千帆齐发汪洋大海,一往无前。长城外,草原广袤,天高云淡,绿草如茵,蓝天白云映照着金色的甲胄,壮丽而辉煌。

而明朝则陷入了困顿与迷茫之中,一片昏暗与沉寂。京城内,残破的城墙倚立着,街巷间弥漫着苦难的气息,凄凉而寂寥。往日的繁华与热闹,如今成了一段无法触及的回忆,苦涩而遥远。岁月无情地流转,寒风中承载着沧桑,不禁让人深思,历史的河流究竟何去何从?

然而,即便是在暮色中,仍有那一丝微弱的光芒,或许,明朝还能寻找到重振雄风的机会,金国的繁荣也不可保证永恒。命运的舞台上,历史的车轮依然转动,未来的前景,只有时间能够揭晓。但无论无何他们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辉煌与荣耀在永久的绽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