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物体的边界上,其实是分子、原子不停地震动、脱离和俘获,变化一刻不停。
而在更加微观的尺度上,量子的存在都是以波函数形式存在的概率云而已,换言之,物质没有实体,只有数学结构。
数学结构构成的物质哪有什么确切的、分明的边界?
量子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经典意义上的“一个、两个”这样的概念,自然数才是人为主观臆想出来的虚假概念。
而永远处于叠加态的、随机存在的量子恰恰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真实底色。
而这种叠加、随机又不是瞎胡乱随机,偏偏就随机出了我们这个精巧无比,多一分则崩溃、少一分也崩溃的现实世界,一毫一厘都不能出现偏差。
好像一切都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大意志在操控、微调一样。
一个如此反直觉的世界,如果真的有“神”这么个玩意儿存在,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郑夺的论文当然没有证明神的存在,但是给神留下了一个可以存在的位子,正如当年牛顿给上帝留了个位子一样。
牛顿虽然发现引力,却没有说清引力到底是什么,并且认为引力的作用速度是无限大的,不需要传递时间的,这就是超距作用。
而“无限大”这一概念就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一席之地,自然界中只有“上帝”才可能做到无限。
现实当中,要把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就只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直接作用于物体,另一种就是通过钩子、绳索等中介工具进行作用。
换句话说,引力是一种奇妙、不可察觉的自然中介工具。而这一解释同时也攻击了传统的感应和相克概念。
事物间的吸引,是因为相互感应。相斥是因为事物间的相克。
但牛顿并不认为产生”超距“作用的动因是物质的,而是一种精神,要么是”自然精神“,要么是上帝本身。
多年以后,杨振宁面对镜头说:“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上帝呢?那么,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格化的,那么我认为,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呢?那我想是有的。”
假如神真的存在,未必就是一个人形的生物,甚至未必是个生物。那它究竟是什么?
郑夺无意在论文中思考哲学,但他必然要去探索。
\/
一篇数学论文没什么难的,再加上有文思助手的AI辅助,一蹴而就,两下就写好了。
校领导们关于郑夺退学的讨论会才过去了两天,就收到了郑夺的论文,大家再次被震惊了。
这还只是震惊于他的写作速度,等到阅读完毕之后,真正的震惊这才开始,犹如池塘里的涟漪,一圈一圈往外扩散,在整个学术界掀起一波一波的浪潮。
数学不属于科学,但它一直都是科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这下,它不仅是抽象的人类智慧最高点、人类最接近于神的地方,它甚至真的就是客观现实本身。
那么会不会数学就是神,神就是数学?
这是郑夺这篇论文没有明说,却带给全人类科学家、哲学家们的一个终极思考。
院方按常规组织了论文答辩,但到场的当然不是听其他本科生答辩的同一批老师,来的都是中原大学数学科学院最高级别的教授和研究员们。
别的本科生答辩之前,老师们对其论文内容最多扫一眼,很快就看完,主要也就看论文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观点和主要论证是否有抄袭的嫌疑,至于学生到底论了什么,老师们基本都是现听、现想、现问。
还有很多都是到了现场才第一次翻阅的。
本科论文嘛,有什么学术成果可言?不就看个态度和研究过程是否端正嘛,谁跟本科生斤斤计较?这种论文也不值得仔细深究,随便看看、听听得了。
后来当有了计算机查重系统之后,老师们连这一步都不怎么用心了,扫得更快。
唯一看得稍微认真点的,就是自己的导师了。
但郑夺的论文从提交的那一刻起,就在本系、本院的老师之间被竞相传阅、仔细研读,大家都是当做博士论文来看的。
今天的答辩现场氛围异常严肃,讲台下面都快座无虚席了,院长连攀和张校长都来了,可见重视程度和答辩规格之高。
郑夺仍旧穿着日常的便装,站在讲台上,自然得体、风度依然,对着台下深鞠一躬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我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叫《复数的客观实在性——虚数不虚》,全文篇幅很长,达到了四万多字,还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