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是谁?竟能考第一名?”
赵九龙有点头痛,和那几女可以泄漏天机,在这里不行。
他用分析的方式回答:
“能考过滕康和易安居士,一定是人才吧?这种人才不在南边考,来我们这里?品德一定不错。”
夫妇三人完全赞同,胡铨是南边人,能来这里考,的确很给他们面子。
这种人没品德,谁还有?
“如此说来,胡铨是个有才又有德之人?”
赵九龙肯定点头,赵宣和立马拍板:
“就任他为相了。”
“丞相一职还是给滕康,”这事赵九龙不反对,也会有不少人反对。
“论年龄和官龄、声望,胡铨远非滕康可比。”
“九龙说得不错,哪有才当官,就封相的道理?”
郑氏担心一事:
“只是李清照考上探花?怕是有不少人反对。”
难得遇到一个才女,赵九龙这次不让了:
“朝廷已同意女人为官,人家是凭硬考上的,谁反对也没用。”
赵宣和头痛,他不反对女人为官,但反对考科举。
这事太前卫了,一时间,赵宣和也不敢坏了祖制。
“明天,你自己去和他们打嘴仗吧。我们商量一下其它人的任命。”
赵宣和想的比赵九龙更多,这次要招三百人。
他准备将前四十名留在京城为官。
但哪些人任什么职务,赵宣和心里没底,先将赵九龙召来商量。
“我们选的官职,三省六部皆有。有才的人,不一定能胜任那些职务。”
怕赵九龙不懂,赵宣和还打了个比方。
曾经有一位大文豪,出任刑部侍郎。
结果办件普通案子都不行,弄得灰头土脸。
这次的考试比以往更激烈,名士张孝礼得了个第十名,韦泉在四十名外,失去留京的资格。
越是激烈,人才就越多。
这些人才,特长都不一定相同。
“按他们的特长来分配。”
赵宣和有点懵:“如何知道他们的特长?”
“问他们不就清楚了?”赵九龙想到一法:
“除前几名外,先让他们自己写出来,自愿任什么职位。”
孔梦夕也来了兴趣:
“他们会老实填写吗?”
“梦夕说得是,”赵宣和也不赞成:
“就拿六部来说,谁都想进户部和吏部,谁会填礼部刑部那些没前途的部门?”
赵九龙正要开口,徐蕾直接进入大殿。
“皇上,赵大哥,李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