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那时我和她都是孩子 > 第18章 补课生涯

第18章 补课生涯

我有一个额外的偏好,就是喜欢研究每一个老师的出题习惯。我可以根据科任老师的讲课重点,猜测他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出题;也可以根据他出过的几套试卷预测他在别的章节的出题。既然袁洪不要求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只是想在这个章节的单元考试中取胜,我便根据数学老师在这个章节再三强调的重点,圈定了一类题目,然后一个个让袁洪过一遍。那些梗住的地方,我便开讲。

一个单元所有被我纳入圈内的题目都过了一遍之后,我准备回学校去,袁洪留我说,她要把我郑重其事地介绍给她的妈妈和姐姐,挽留我第二天回去,因为她第二天要出学校出黑板报,这样她还可以用自行车载我一程。我同意了袁洪的提议。

傍晚,我和袁洪一人提着两个八磅的暖水瓶去开水房打开水,袁红提的暖水瓶是藤条编织的外壳,我提的暖水瓶是凿有圆形孔洞的洋铁皮外壳,涂着鲜艳的红漆。夕阳从开水房外的围墙斜射进来,在我周围散射出鲜红的、银白的光晕,我觉得十分好玩,邀袁洪去旁边的草坪上坐坐。我们将暖水瓶放在花圃栅栏内,看着里面开得稀稀拉拉的月季花,一个声音在对面开水房门口响起,“小瑶”,我抬头看时,表舅已走过来,站在栅栏外,他要我出来,别破坏花草。正在这时袁洪喊了他一声“张叔叔”,表舅的脸上一下开出花朵,连忙问袁洪怎么和我玩到一块儿的。袁洪大方地告诉表舅,我是她请来帮忙补习的。表舅听了,说袁书记家房子不大,还请有帮工阿姨,让我上他家去,晚上可以在表妹床上挤一下。于是将那两瓶开水送到袁洪家的单元二楼之后,我跑去对面一楼的表舅家。

吃过晚饭,我便开始为表妹补习数学。小学数学看起来没有什么逻辑性,仿佛脑筋急转弯一般,但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找准一个规律就可解一大片题目。我就是帮助表妹寻找规律,如同做游戏,一旦规律在手,便会屡试不爽,特别有味。一个晚上,我抓住一个容易找规律的问题,不断诱导表妹向前思考,两个小时之后,她终于探出了规律,激动得跳起来。这时表舅妈要她出去兑米粉,就是拿家里的大米到对面的米粉厂去换第二天早餐吃的米粉。表妹不答应,说她正在兴头上,必须试几个题再说。表舅妈说再过一会儿,米粉厂关门了,明天早餐吃什么?

为了让表舅家气氛和和乐乐,我自告奋勇代替表妹去兑粉。

表妹告诉我,出政府大院一直朝东走,大约走学校操场跑道的四分之三那么长,就可见到一一盏球形的路灯挂在小桥的桥头,然后过桥就到了米粉厂。可是我都走过了整个跑道那么长的路程,硬是没见到一个球形路灯,也没看到什么小桥。正当我走得又急又累的时候,远远地我看到前面一个小店门口有个女孩正在清洗餐具,走近后从侧面我就认出了她,她叫刘淑云,是我在三校读书时的同学,只不过我们同学两年后,她突然就没来学校了,我还以为她转学了,哪知是来城里打工了。

我对她的印象特别深刻,记得我在三校读书时,每天我都是光溜一个人去学校,既没带书包,也没带本子,就连课本也因为开学时没交学杂费而由甘老师保管着。黑瘦的我很不讨人喜欢,甘老师一直让我坐在教室最后排。两年后的一天,甘老师突然让我坐前排去,同桌是从来都不发一言的刘淑云。那天刚坐在她旁边,好动的我上课时转动身体,将她放在座位斗里的书震落下来,我慌张地替她捡拾起来时,哪知又将她桌边的一瓶墨水擦落,墨水瓶跌碎,将地面上那一摞散开的书和本子弄得乌七八糟,我顿时吓傻了。刘淑云却不动声色地离开座位,弯下腰去,将书和本子立起来,让墨水滴落,然后撕开一个本子,一页页地擦拭书上本子上的墨水,最后毫无表情地将它们重新码到桌子边。

第二天,她竟然又带来了一瓶墨水,上课时,甘老师让我们写生词,我只能坐在那里眯着眼睛用心默记,刘淑云不声不响递过来一只铅笔和一个本子,示意我写字,我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我想和她交朋友时,她却突然不来上学了。

现在我又见到了她,我特别激动,一边朝她跑一边喊她,她却木着一张脸,像没听到一样,将餐盘一个个叠好,然后搬进店里。我朝店里望去,门上有有四个烫金的大字“贺记粉馆”,那个“粉”字一下提醒了我,我走进店内,大声问:“兑米粉的米粉厂在哪儿?”刘淑云装做没听到一样,暗处却传来一个声音:“沿前面的路朝那边,大约一里远。”顺着声音,我看到暗处伸出一个手掌,手指朝我来的方向指,我心里一惊——难道我刚才走反方向了?为了证实心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